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

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2:54:16

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三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陰陽的變化在人身上是可以推測的)1

陰陽變化的根本條件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三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黃帝內經•陰陽離合論》

(接前文)再往後看,張景嶽對于“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這段話的理解也很有意思,他寫了一大段,他在《類經·經絡類》裡注解:“陽正其氣,萬化乃生;陰主其質,萬形乃成。易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抵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陰之重濁有質,即此之謂。予,與同”張介賓說的這段話跟王冰的解釋比較一緻,他講的就是萬物的生成,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有陽氣萬物就能生長,就是所謂的“陽正其氣,萬化乃生”,就這個意思。正指的就是主的意思,正和主是一個互詞,因為“陽予之正”也可以說是陽予之主,陰為之主,可以互文見義。《呂氏春秋》在這裡面有一句話叫做“可以為天下正”,高右就注解為正是主的意思。《呂氏春秋》也有一些古人的注解,“可以為天下正”,這個正其實就是主的意思,用來佐證張介賓和王冰所說的這個正的意思,其實就是主的意思。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這就是陰為之主的含義。

張介賓的這段話大家一讀起來就感覺有點麻煩,因為張介賓是一個易經大師,專門研究《周易》的,張介賓有一段時時間在軍旅生涯當中對于《易經》的研究非常深,他通過人民的歌謠,他用《周易》還能推算出天下大勢,在他的傳記裡都有。張介賓研究《易經》,在明代,他就把《易經》跟中醫的道理整合在一起,叫做醫易同源。(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所以他在解釋《黃帝内經》的時候,尤其是解釋陰陽相關的内容的時候,非常喜歡用《易經》相關的條文,經典條文來進行注解,所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們就知道這都屬于《周易》的話,講乾坤二卦。所以他就認為“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陰之重濁有質,即此之謂。”這就是張介賓的注解。

還有一種注解是《素問集注》裡的注解,他認為“言在地之氣。乃陰中之陰。故陰為之主。以我所主之氣。而向明處欲出者為陽。故曰陽予之正也。如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乃室之向明處也。後曰太沖,乃陰為之主也,是以三陽皆根起于陰。”這裡予解釋為我,在文言文裡經常解釋為我,但是在西漢的文字當中,予就不是我的意思,而是“與誰在一起”的這個與的意思。但是這段注文很有參考價值,也不是說全不對,“聖人南面而立”,古人都說聖人,聖人誰呀?就是孔子、孟子,所謂聖人,老子也是聖人,或者黃帝、堯、舜、禹這些人都屬于聖人,他們南面而立,也就是說一般來講,我們看《黃帝内經》裡大多數就是黃帝坐明堂,所謂的黃帝坐明堂就是它是面南背北的,自古以來的皇帝的大殿都是面南背北,背靠着北,面朝着南。你要到故宮一看,這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大殿,它裡面的座位都是正面朝着南方,背面靠着北。這什麼意思呢?這就是面南背北的意思,就是所謂的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就是前面是明堂,是一個大型的廣場,是朝堂,乃始之向明處也。後曰太沖,乃陰為之主也。後邊叫太沖,前面叫廣明。後面就叫太沖,所以三陽皆根起于陰。三陽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陽明、少陽,皆根起于陰,都根起于陰。所以我們後面學經絡就知道了,陰經和陽經中間有一個過渡,講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陽予之正,陰為之主”就是說陰在後幫助它,陽氣在前面進行正确的導向,陰氣跟着,然後具體的去成形、化物,講的就這個意思。《素問集注》解釋正是向陰處,予是我,當然通過後面的所有的文章來判斷,這種說法也是有待商榷的。但是這段注解非常有意思,可以參考。

再往後看,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了,這以前反複講過很多次,咱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再往下,如果失常的話,失常則天地四塞,塞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否塞不通的意思。我們剛才講了張介賓說的這個意思,就是陰陽否隔不相通的意思。

天地四塞講的就是天地間四塞、就是生、長、收、藏四個方向。所以說呢叫天地四塞,就是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全部的變化都停止了,堵塞不通了,全都停止變化了,否隔了。所以這就是講大自然的這樣一個道理。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陰陽的變化很快,《黃帝内經》講到這裡,剛才還在講天氣、陰陽、春、夏、秋、冬這些東西,然後筆鋒一轉,立刻就落實到人身上去了,因為這這個緣起就是黃帝問岐伯,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啊?講的三陰三陽講的就是人體的三陰經三陽經,合在一起正好是六條經脈,手和足在一加上手的六條經脈,足的六條經脈,正好是十二正經。講的是這個。

所以岐伯一開始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先來一段,先講一講,然後立刻又講天覆地載,萬物方生等等,講完了之後,他來了一段總結,“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就是說陰陽的變化特别奧妙,在人身上的時候也是可以進行推測的,他用數數來表達這個事情是可以推測的,推演出它的規律來,講這個道理。所以到了這裡,《黃帝内經》的作者就筆鋒一轉,或者岐伯很會說話,他前面鋪墊完了之後,最後來一段總結到人身上,怎麼總結到人身上?下一步是怎麼進行數之可數的呢?我們下節課再講。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三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