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曆史了,素來是人文荟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說到揚州不得不提天下聞名的“揚州三把刀”,揚州廚刀、修腳刀、理發刀。 三把刀在揚州人手裡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獨具地方特色,是揚州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揚州三把刀之一的揚州廚刀,而最能展現揚州廚刀絕妙刀工的菜肴那就得數文思豆腐了。讓我們走進揚州,感受揚州廚刀出神入化的魅力。
拍攝于江蘇揚州。
文思豆腐羹是揚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屬于淮揚菜。它始于清代,傳說清乾隆年間,揚州梅花嶺右側天甯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别是用嫩豆腐為原料制作的豆腐羹,味道特别鮮美,前往燒香拜佛的佛門居士都喜歡品嘗此羹,在揚州地區很有名氣。乾隆皇帝曾品嘗過此菜後,一度成為清宮名菜入選滿漢全席。因該菜由文思和尚所創,人們便稱它為“文思豆腐”,一直流傳至今。
此行,我拜訪是揚州大廚,為我展示揚州名菜文思豆腐羹制作過程。在我到來之前大廚已經做好的前期的準備工作,一塊一指見方的嫩豆腐已經放好在案闆上了。大廚很樸實,簡單的介紹了下自己就開始操作了。第一步先将刀身浸水潤滑,然後就擺好架勢要切豆腐。
隻見大廚右手拿刀,左手擺出一個類似打台球的手勢,食指輕扶豆腐,大拇指緊貼菜刀刀面,其他三指作支撐,看上去整個手勢相當的紮實。下刀有力速度均勻,刀刀都能聽到與案闆接觸的聲音,聲音即脆又勻,就如同是一台機器在運作。
不一會功夫第一刀切完,邊上隻剩下一小塊不規則的豆腐塊。這一步主要是把豆腐切成小片,切完後用刀面輕輕的往右按壓,讓已切好的豆腐片均勻地往一側傾倒。
接下來用刀面劃了些清水滴在豆腐。大廚一直聚精會神地操作着,我怕打擾他的節奏也沒敢多問。但我想這個滴水應該是潤滑豆腐用的吧,為的是讓豆腐片不會粘在一起。
接下大廚開始第二刀切絲。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但對廚師的刀上功夫要求極高。因豆腐極嫩,切絲時用力一定要均衡,稍有差池便容易将豆腐弄碎。
據說要切好文思豆腐至少得十五年以的功力,它展現的是揚州菜的刀功藝術,下刀時心要靜,頭腦要清晰,不能有一思雜念,否則就會全功盡棄。看我們這位大廚年紀輕輕就有如此非凡功力,真是讓人佩服。
豆腐終于切完了,這切完的豆腐好像并沒有看出豆腐絲的樣子。大廚用刀面将切好的豆腐挑起,放入事先準備好的裝有清水的玻璃碗内。
見證奇迹的時候到了,隻見大廚将玻璃碗輕輕地搖晃,那塊切好的豆腐就慢慢地散開,變成了一碗豆腐絲。一眼望去,碗内的豆腐絲長短均勻,根根如發絲未出現有一根粗細不同的,這刀工絕對稱得上出神入化。
切好的豆腐用高湯作底料,經過簡單的調味烹饪,一碗精緻美味的文思豆腐羹出鍋了。輕啖一口,清淡芳香,幼滑滋潤。如絲般幼嫩細滑的清羹入口絲絲分明,你仿佛能感受到豆腐絲在你嘴裡遊走,用舌頭輕輕一抿即便融化在口中,讓人從視覺味覺感覺上得到三重享受。文思豆腐羹,即是一碗極品美味,也是一件藝術品。
2400多年來,從漢至清揚州幾乎經曆了通史式的繁榮。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業的發展與興盛,幾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動揚州先民懷揣三把刀背井離鄉、漂流四方、艱苦創業。曆經千年風雨磨砺的揚州三把刀已經走向全國,走向了世界,成為揚州悠久曆史的重要象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