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道
不管是文化藝術還是生存藝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你的前途在哪裡?就在無明衆生,衆生沒有真理真相,隻有好惡,你才有價值。覺悟天道,是名開天眼。
你需要的是什麼?你需要的就是一雙天眼。一雙剝離了傳統、宗教、政治、道德、文化之分别的眼睛,然後再如實觀照政治、文化、傳統,把被道德、文化颠倒的真理真相再颠倒過來,随便你怎麼寫怎麼拍都是新意和深度。
用道眼看與用人眼看一樣嗎?不一樣,什麼叫特殊感覺?什麼叫立意要高、挖掘要深?那不是挖地溝,想挖多深就挖多深,也不是爬樓梯,想爬多高就爬多高。不在那一道上,你就不會看到那一道的真相。立意要高、挖掘要深,充其量是一個揣測和猜想的版本,不得究竟。
前一段說要我們開天眼,如何才能開天眼呢?把被道德、政治、文化颠倒的真理真相再颠倒過來。也就是說,把約定俗成的看法颠倒過來,衆生認為好的其實是壞的,衆生認為壞的,其實是好的。
查理芒格說:反過來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總是反過來想,質疑約定俗成的看法,但如果隻是停留在猜測和揣度的層面,那還是不在那一道上,不究竟。
如何才在那一道上?
要在那一道上,前提就是覺悟天道。覺悟天道,又名開天眼(像是車轱辘話,其實蘊含着典型的中國智慧)。
《金剛經》: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須菩提白佛言: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禅宗認為,真理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禅宗是反邏輯的,而今天的世界是建立在理性和邏輯的基礎上。丁元英所謂的不在那一道上,這個道是無法用邏輯表述清楚的。邏輯能表述清楚的,就不是那一道。 隻能是揣測和猜想。
如何在那一道上?隻有悟道的人,才知道如何在那一道上。
二、見路不走
“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隻是你聽多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好多人在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隻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制他的條件,完全複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經驗、教條,要走因果,隻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那咱說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别嘛。”
“如來是啥呢?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麼條件産生什麼結果,這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呢?不知道,因為說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裡說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别人一樣的,也不是讓你跟别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條件以自身條件可能為判斷。”
“這不是擡杠,你不能說我的手就不是手。說手擀面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是我們說它有漏。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面團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總之隻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面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于你需要哪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産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擀面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裡,你這個好吃的面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系數就很困難。”
“人是最願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呢。甭管是誰的經驗教條,一碗面條你去唯唯還沒啥,可要放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那後果就不得了了。”
見路不走的本質是實事求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不要拘于經驗和教條,要走因果。尋找真因是見路不走的關鍵。
三、第一性原理
兩千多年前, 亞裡士多德對于第一性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違反。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告訴大家:“我相信有一種很好的思考架構,就是第一性原理,我們能夠真正地去思考一些基礎的真理,并且從中去論證,而不是類推。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類推地思考問題,也就是模仿别人做的事情并加以微幅更改。但當你想要做一些新的東西時,必須要運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
他成功的秘密是運用了第一性原理作為思考的框架:打破一切知識的藩籬,回歸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礎性的問題,在不參照經驗或其它的情況下,從物質或世界的最本源出發思考事物或系統。
馬斯克小時候很怕黑,但當他了解到,黑暗隻是缺乏400到700納米波長的可見光光子時,他忽然覺得,因為缺乏光子而感到害怕,實在有些愚蠢,從此就再也沒有畏懼過黑夜。這就是一個第一性原理主義者的邏輯思維:從物理學角度看世界,一層一層撥開事物的表象,看到其中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在制造電動車特斯拉的過程中,最大的成本來源于電池組件。研發團隊發現電池組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時,但馬斯克把電池分解為碳、鎳、鋅、鋼等金屬材料,而這些原材料在倫敦金屬交易市場隻需要82美元千瓦時,這就是說,電池成本高昂的直接原因,并不在于原材料,而在于原材料的組合方式。于是,馬斯克通過和松下公司合作,重組電動車的電池,一舉将電池成本降到全行業的最低水平。
開發火箭的時候,馬斯克又對火箭進行了拆解,他開始思考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通過拆解火箭的制作原料,他發現制作火箭的原材料包括航空用鋁合金,還有钛、銅和碳素纖維,而這些材料的市場成本僅僅是火箭整體開發費用的2%。 也就是說,火箭真正的成本不在于原材料,而在于這些材料的組合搭配方式。
人們思考問題的時候,習慣采用類比思維,比如買的會去分析過往每期的中獎号碼,試圖找出規律。股民們則分析股票周期,經濟周期,房地産行業分析喜歡和美國、日本同時期的變化趨勢相比,試圖找出中國市場的未來走向。
類比思維在一個跨度長,發展緩慢的時代也許管用,但是在有烏卡時代之稱的現在就不再适用。烏卡時代,即VUCA ,指的是易變不穩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
四、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
所謂天道,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遇而不可求。
中國傳統的、直觀的、反邏輯的思維方式,對今天的人來說段位太高。悟性是很稀缺的元素,看看禅宗傳播千年,又有多少人覺悟了天道?而中國社會又進步了多少?
一開始就從本源入手,這是終南捷徑,但也是一條死路。
芸芸衆生需要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一條更具操作性的道路。
見路不走的方法論相比于丁元英的天道更具有操作性,見路不走的本質就是因果律,就是尋找真因。
尋找因果關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本能。
遠古時期,人類還出于蒙昧狀态時,把閃電歸因于電母,打雷歸因于雷公,一切無法理解的現象都歸于因諸神。這是在建立一種基本的因果鍊,雖然是錯誤的。不過,直到今天,人類的思維範式并沒有太大變化。
但見路不走作為方法論還是存在缺陷,因為這個概念很容易讓人陷入“非要不一樣”的思考誤區,對别人的經驗和教條全盤否定,為不同而不同。就像葉子農評價羅家明一樣:
“因為他是要做高人的,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礙他做高人再說,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隻要你還有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的是高人的,高招兒的,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羅家明的判斷力是不足以判斷蘇聯政局的,他的資金能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樣的賭局,但是他放大了他願意放大的,縮小了他願意縮小的,不栽跟頭還等啥?”
第一性原理或許差強人意。
把第一性原理運用到我們做事情的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在解決事情時,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我們可以給一件事情建立模型,通過科學、邏輯、嚴謹的方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創新。
當你了解到第一性原理,剩下的就要靠你去使用工具。如果你不開始使用這種工具,看再多思維方式的文章都沒有任何鳥用。
有一個簡單的公式: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
核心算法就是思維範式,在這裡就是第一性原理 演繹法,通過刻意的大量的重複練習,從而實現颠覆式創新。
世界上讀書的人很多,思考的人很多,但真正動手的人很少。假設想出同一個創新想法的人有1000個人,其中有100個人去論證想法怎麼變成行動步驟,100個人中隻有10個人去動手實現,最後可能隻有1個人成功。
五、不斷搜集。
任何一個原理或定律,都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因此,如果出問題的地方不在你的第一性原理的體系中,那麼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法,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
怎麼辦呢?
不斷收集。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定律,或是一個模型。搜集得越多,那你能解答的問題也就越多。
巴菲特最重要的夥伴查理·芒格就曾說過,他熱愛學習,尤其是跨學科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他搜集了100多種思維模型,他就是用這些模型來制定投資策略的。
感謝芒格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捷徑,培養第一性原理思維的捷徑就是跨學科學習!
不要隻看商業書籍,其實每個學科裡都散落着大智慧,物理學的牛頓三大定律、生物學的進化論、經濟學的看不見得手……
看似與商業不相幹的定律,都是很好的第一性原理,認真反複推演之後,一定能發現适用于你的思維模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