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公二女秀色鐘,秋水并蒂開芙蓉。——明.羅莊《潛山古風》
清酒廬江,一葦千秋。古代的東吳,千帆過盡,峰巒翠嶂,酒客的曲子緩緩流淌。
東吳,這是一個顯得遙遠的詞語,紫樞黃閣,人間圖畫,它的存在隻能在古代的江河之上尋覓。
春衫閑愁的周瑜,醉卧客舟,天下封疆幾郡,似乎都隻是在浪花卷水的瞬間,才能感覺到那種綠樹啼莺、花木千栽的東吳之春是如此的醉人。
小喬嫁與周瑜,袖劍飛吟,酒醒又還醉,江南之春,是如此的妖娆。盡管這仍然隻是三國亂世的一個角落,一個瞬間,片刻的安甯,煙雨樓台,江上風雨,但故事還是這樣慢慢地展開了。
小喬閑居的廬江,東吳的古船,在江面上往來,閑愛孤雲,微雨清秋,這是隻有古人才有的情愁與愛恨。這樣的愛與思緒,随着三國曆史畫卷的展開,波瀾壯闊的色彩,洶湧的江水,暮雲收盡,更不思量。
三國廬江,明月高秋,飛棹擊水。
古代的愛情總是在這樣一個清秋,進人史家,或者少年讀書人的内心。小喬在東吳的山水中隔着水簾映人明月中,胭脂色的井水泛起波紋,廬江的竹葉和桃花吹來醉人的氣息。翻開書卷,描紅彩繪處,便是小喬的舞姿了。
小喬跟随周瑜走遍了東吳版圖上的每一個城池,甚至在赤壁,行路綿綿,雲霧相連,這樣一個女子的美總讓人想到風雲橫秋的時節,那是怎樣的一番心思。
湮沒了赤壁的千裡船帆已經不見,浪花朵朵,聲漸遠去,青色的雲朵爬上東吳的船舫,畫樓燈燭下,蓮子未紅時,小喬臨水而立,或夜讀,或挑燈,弄棋子,這是吳郡山水之夜最美的時光。
故事開始于東吳兵馬剛剛攻占的廬江,廬江一地,臨江千帆,水陸兼備,廬江城清水色的屋脊,墨迹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風雕刻擋不住窗扇的玲珑秀氣和石雕畫欄古舊的情懷。
百郡望塵,年華易逝,時年,東漢獻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将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揚州廬江郡皖縣,喬玄辭官來此靜居,如煙的朝代序幕逐漸拉開。江面上擊鼓奏樂,飲酒看劍,廬江的鼓點如此密集,夜色迷漫,帶甲江東,東吳的船隻和戰鼓聲通近廬江城外,這個時候三國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古人替我們留下了這份傷感,還有一首抒情詩,這就是明代的高啟。
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
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
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并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
詩句一點點讀完,這是建安時期的故事了,雖然太遙遠。
東漢建安四年,周瑜與孫策進入皖城,廬江的美酒和桃花已經把東吳最重要的兩個客人吸引過來了。
建安四年的廬江,新綠舊紅,江頭日暖。
小喬在後花園的水井旁梳洗,琴瑟清音,雙調彈筝,幾裡之外是酒樓客棧,酒旗飄揚,吳地的佳釀有一種醉人的氣息。清江水,綠松窗,閣樓上讀書的小喬每每在天朗氣清的時節,都會在這花園裡撫琴而歌。
這就是小喬的廬江,綠鬟鄰女,池館如畫。
沽鬥酒,且同酌。
廬江清酒佳釀,東風吹衣,這樣的一天,東吳的兩個白衣人翩然而至,暢遊廬江,飲酒,對歌,這樣的逍遙和灑脫自然是三國時代東吳少年的風采。
且說這東吳的廬江,一時之間,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遂成為兵争的重鎮,孫策和周瑜此次人得廬江,自然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從城西到城東,策馬飛奔,意氣風發。
玉勒雕鞍,紅杏開時,兩人白衣飛馬,走人廬江城。
白衣羽扇,紅馬錦衣,這就是周瑜了。周瑜翻身下馬,對身邊同行的白衣人說:“我們已經遣人往喬公居處送去聘禮,這一次登門拜訪,須得仔細才是。”
話音未落,另一位白衣人點了點頭,赫然就是孫策。
周瑜似乎還記得初入廬江,來到喬公居處,葉底流泉,落蕊浮觞,那個春天,第一次見到小喬,廬江城江雨霏霏,夜闌相對,江邊的水聲輕輕地拍着欄杆,蓮塘相送,青鏡裡,薄衣衫,二人穿過鬧市來到城東的田園,西樓月影,碧水閑居,這樣的悠然和恬淡,是這三國畫卷之上最潇灑的一處落筆了。
這是小喬一個人的廬江。
古代的夜空,閃亮的星光,江面上的風吹來,仿佛在這樣的時光中,聽着這個城市悠長的曲調,人似乎可以在一夜之間長大。夜的顔色太鮮豔,夢的色彩太迷人,睡夢中的吳郡,燈火闌珊處,客散酒冷後,小喬推門而人,來客已經坐下。
廬江清涼的夜晚,爐煙未斷,照影寒江,客人來得極為安靜,小喬隔窗聽了一會,才離開書房,點了香燭,穿了紅羅裳,向廳堂走來。
廬江的清風吹着衣襟,小喬轉人門來,正看到周瑜與孫策、父親在廳堂飲茶。
小喬白衣羅裳,是一個宛若清流攬月的女子,煩惱韶光已經過去,曹魏的兵戈尚沒有到來,茶酒之後,随着周瑜來到河畔,青蕪園柳,青絲如剪,這樣的約定留給後來的史家太多的想象餘地。
但是,東吳女子的故事,雖然遙遠,卻終究要開卷。
古代的吳郡,春泥淡香,城邑隔山帶水,女子們穿過田野采集野菜,漁歌唱晚,講究步履與姿态,明金貼花黃,浮世繪般的喧鬧。
冷清與喧鬧之間,小喬似乎看得透那江水,深百尺的水流,卷起一個個細小的漩渦。
小喬說:“帶我撐着船隻,去那東吳吧。”終于要離開廬江去往吳郡,小喬的身影晃過曆代畫家的筆端,墨痕淋漓之處,已經漫過百裡水路。
潮頭拍遍欄杆,勻紅點翠,一支竹蒿,江山顔色看遍。
飲着廬江的水酒,周瑜和小喬似乎都有點醉了。
周瑜點頭,離開廬江,他撐着船,看着江水滾滾,廬江城青藍色的影子映人視線。
東吳的城邑,客舍青青,酒樓之上,書齋之間,他們不知不覺已經走遍了這郡都的每一個城市。船隻宛如江中落葉,無論是在悠緩的水路,或者是在疾風大浪中,滿帆出征,他們的心都是無所畏懼的。
這是一種平靜,這樣的平靜隻有這吳地少年才有。小喬看着周瑜領軍出征,水上的船隻和帆布遮住了天地間那狹小的視線,水接着天幕,光線從水珠之間透射到發紫玉色髻上的,江東戰鼓想起來,小喬畫扇折去,望着江面,這樣的景象總是有一種淡然的飄渺之感。
這就是古代的吳地,小喬的這種愛,宛如畫卷中的傳奇。隔着江水看去,十分的遙遠。距離遠了,看不清人物的性格,濃淡不一的用墨,消瘦的面容,衣物色彩和諧淡雅,都是水天一色,不可接近。
小喬自從離開廬江,随着周瑜來到這東吳的軍營,畫卷的色調就陡然變換。寶馬嘶空,焦筆墨色,枕簟微涼的月光下,小喬總會有一種虛空之感。這是那江水飄渺,浪花朵朵讓人恨意不盡,還是縱有笙歌,卷簾瞬間,青鵲飛去,那一種無可言語的離愁?
小喬舉起琴,面向周瑜,這樣的心酸似乎自從廬江城内一盞清茶,一襲白衣的周瑜第一次出現就已經存在了。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回來,你可以替我去江邊看看,我一直想,等待這江東平定,漢土安甯,就駕一葉小舟,醉眠江水之上。”
公瑾燈花下飲酒的樣子,讓小喬看着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她似乎還記得廬江城的約定,即便是在這戰事頻繁的江流之中,她還記得公瑾說過的這個夢,醉墨淋漓,點破暮煙,那是一種最完美的歸宿。
東吳之地,水幕接天,總有一種看不到盡頭的遼闊與飄渺,自從離開廬江,小喬就喜歡棄了書卷,乘着一隻小船,來往于城郡之間的水路。
小喬身在東吳,廬江城的故事和琴曲已屬于另外一個世間了。小喬不是中國古代的小說和畫本裡清麗脫俗的花旦、濃墨重彩的戲子,她的氣質隻屬于這個年代的東吳。江面上水浪湧動,船隻來往,這樣的東吳,即使是愛,總也有一種英雄豪氣,雲天盟約,總不同于中原的。
每次周瑜行軍出征,東吳的江邊船隻上都會有小喬的身影。大軍進發之時小喬看着铠甲明亮、紫金頭冠的公瑾,總會送到船舷,才依依不舍地回頭。
“公瑾這次行軍,江面上頗不甯靜,風浪如此之大,近來卻是越發的心驚了”,小喬走在甲闆上,望着江面,看着遠方水天相接之處。船艦遠去,這樣的場景總是讓人想到更渺茫的将來。
仿佛是夢境,懸念起伏,情節橫生,你我都不能在這注定的結局到來之前改變故事的全部。
赤壁。
江水漫天之處,小喬看着公瑾側立甲闆,東吳的船帆飄到赤壁,魏軍的火光照亮天空,公瑾的白衣紅馬消失在岸邊,小喬驚慌中回頭,船頭的竹蒿掉進江水裡,驚夢醒來,正是吳郡的黃昏。駕扁舟,看那山色紅上花梢,小喬總是有一種不願這時光逝去的不舍,是如此地讓人迷失。
青色的小船,小喬與公瑾,離開廬江,那一江春水向東流去,時光随着吳郡的船隻,漂流許多年,小喬的盼啊,夢啊,點點綠綠,暮葉朝花,淺色千重。
“離開廬江,這段時光,吹着江面上的風,飲着紅蓮子釀就的茶,為何我這琴聲,一年之後還是這愁怨的聲音呢?”
小喬似乎想起了廬江城的歌謠,孩童們嬉水玩鬧,扯着柳花從田野回來,看到鄰家姐姐在井水旁梳洗,輕快的調子,稚嫩的嗓音,那歌兒聽起來卻是那樣的明快、親切。
東吳山水自會稽到秣陵,那麼遠的水路,兩座城市相隔那麼遠,還記得在廬江城的時光,尋尋覓覓,山重水複疑無路,城外的田野天蒼蒼野茫茫一片,女子們春天雨後,來到廬江邑城外的田野,以草木為枕,以彩虹為衣,山河入夢,細細的雨、雪,嘩嘩的落下,濃濃的粟米清香,酣暢得沉睡,冬天的雷雨震震,山谷裡草木茂盛,經年之夢,稻米沉香,醒來已是新的年歲。
那采蓮子的時光也許就這樣逝去了,東吳的軍營外,江水拍岸,看着公瑾每日勞碌,奔走于襄陽、秣陵、會稽,雖然偶爾也路過廬江,但繁忙的時光總是太多,匆匆地來去,已經沒有少年時的那種風輕雲淡。
周瑜淡淡一笑說:“此次行軍,雖然與赤壁一戰截然不同,但是亦不必過于擔心,且等我回來再斟酒對歌吧。”
終于,這樣最為别緻的一次出征到來了。
周瑜的最後一次出征,小喬獨自劃着船隻,徑自來到江水中心。
周瑜和往日一樣,臨行前沒有一絲的猶豫。
這是一卷大時代的風俗畫,奔流肆意的色彩,波瀾浩蕩的運筆,脂粉氣已經不再屬于故事中吳地女子的氣質形象。小喬出營相送公瑾至江邊,溫酒餞行,隻是她不曾知道這一聲寒暄,卻是最後的耳語。
然而時光往返,已是建安十四年。這一年,公瑾病逝巴丘。小喬聞訊,面無血色,那琴聲低回,臨江處,看着東吳的江山水土,自然會有一種身在夢中不知所語的感觸。
建安十四年,周瑜離去,小喬獨自一人來到江心。
“這便是東吳麼?我幾乎是有點分不清了。”
江水浩浩蕩蕩,視野裡一派蒼茫,小喬看着這江水,總覺得這是抽象的,這江水比廬江城外花圃裡的泉水蒼老了許多,東吳的女子,容顔被這江水淘洗着,漸漸地,也多了些風霜。
江水深處,船兒慢慢地扯開風帆,已無從追尋它的蹤迹。
曾經小喬攜着周瑜的手,從這隻船艦跳到那隻甲闆,看着這從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東吳的青瓷運往各地,海船從這裡北航遼東,南通南海,但是世界并不僅僅存在于這東吳的某一隻船隻上面。那些船隻上的女子,或者白衣少年,盛開的青花,那粉黛容顔總是忽隐忽現,朦胧不清。
古代的赤壁,從這一卷的色彩,看青衣白絹的小喬,在視線裡這色彩是清淡的,隻有線條和色彩,沒有形體。這樣的朝代,天地之間忽然是沒有了時間的概念,哀憐與體恤,隻有飄渺的雲彩,空的心,沒有色相與實體。
是的,這是一種孤獨的責任,一次看不到盡頭的水路之行。這樣的醉看廬江,白衣青絲,小喬的故事從廬江城到赤壁,講了多少年,沒有人可以真的講清楚,然而即使是赤壁的故事,也有要結束的時候。
東風起,東風起。
小喬的琴聲停了。
“公瑾,将軍,将軍已經不會再回來了。”
吳郡的歌樂中,小喬将杯子擲下台階,已經恍然中身如虛空的棉絮,藏不住一絲哀歎。
沒有人告訴他将軍在何處,那小舟在何處,那夢是什麼時候碎的,點一庭苔綠,唱幾段漁歌,白衣少年已經離開了吳郡,去那江水的深處尋找他的夢了。
建安四年的雨,淋濕了衣裳,醉了的人,不願遠走,一江春水,暧暧的感覺不見了,吳郡的孤獨将小喬湮沒在雨水中。
十年之後,将軍離去,終于要一個人駕着木舟去廬江。
風又吹來,雨又開始下,江面上煙雨朦胧,淚眼看去,都像是當年的約定。
小喬默然站在吳郡的軍營,夢裡的赤壁,醉酒的夜晚,月色尚好,蘆葦青青,衆人含着熱淚。鏡子裡的人還沒有醒來,送來的水酒還是熱的,院子裡的花還沒有開,将軍已經不會再回來看花了。
暗地裡的琴聲嗚咽,江水的聲音遮住了她的傷感情緒,輕描淡寫之間,胭脂殘香消盡,小喬滿載一船離恨離開東吳的江岸,再也無從尋覓。
是的,畢竟還是離去了。
此去何處,對于這夢中人,已無關緊要了。
因為,将軍已經不會再來,船兒已經離去,紅色的衣袍也丢失了。
何妨,駕着這一葉扁舟,往來于江河之上,看盡吳郡山水。
這就是一個古代吳地女子的故事,赤壁江山,清流千裡,每一頁故事,每一幅繪像都彌漫着菊花香,廬江故地的草廬炊煙淡淡升起,來來去去的日子,不忘前世的姻緣。
這樣的詩句,即使是在今天重遊東吳山水,醉酒杖歌,輕舟宴飲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傷離之美。這種美感,隻有你聽過廬江的清曲,才能心領神會。
有人說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這一年小喬劃着一葉青色的小木舟,離開吳郡,返回了廬江城。當然,這也隻是傳說...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