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選擇保留,有不滿私下“吐槽”,有怨氣藏在心裡……半月談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當前,一些在職幹部在公開場合不願說真話、不想說實話、不敢說心裡話,謹守“為官不言”原則,由此産生的幹部“群體失語”現象在基層擡頭,值得引起重視。
真話、實話、心裡話,因何都成“稀缺品”
“這個話題我們就不談了吧,不好說,說不好。”新春時節,半月談記者在基層和一名副鎮長交流時,言及上級政府部門的部分政策,這名幹部選擇了回避。
這樣的現象并非孤例。在中部某地,一名鎮黨委書記談起基層迎接檢查工作存在的問題時欲言又止。“我們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别的也沒考慮那麼多。”
當半月談記者承諾會以不具名的形式反映後,這位幹部還是說出了自己了解的迎檢亂象。隻是,介紹完畢他不忘再次強調:“一定不能寫是我講的啊。”
講出“真心話”的幹部,會收獲什麼呢?中部某地一名縣級幹部收獲了一紙檢讨。隻因他在宣傳當地旅遊時講了一句:我們這太窮了,廣告費出不起,要學格力的董明珠,不請明星,自己做代言人。
随後不久,他就被上級領導找去談話,領導嚴詞厲色:你說你向董明珠學習,董明珠是誰?她是老闆,你是老闆嗎?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一些離職的幹部,在反映問題、提出建議時會直接很多。中部一名離職縣領導,就以敢言著稱,不少談及幹部腐敗問題、扶貧貓膩問題的犀利言辭都在網絡上廣為傳播。部分已經退休的幹部,同樣敢于說真話、觸碰真問題。“有的‘一把手’隻有兩怕:除了怕在任的上級,就怕退休的前任。”
為啥身在崗位的幹部,講不出這樣的真心話呢?半月談記者陷入了思考。
假、大、澀,劣币驅良币
幹部講不了真心話,“該”講什麼話呢?半月談記者發現,一些幹部逐漸習慣了用正确的廢話、漂亮的空話、格式化的“套話”、場面上的“應酬話”等表态式話語來替代。有學者總結了這類話語的三種典型表現:
一是“假”,諸如“高度重視、深入貫徹、親自指揮、反響強烈、效果明顯、成績巨大”之類的“關鍵詞”,可謂是起草發言稿或工作總結的萬能元件,幾個這樣的詞一鑲,一篇四平八穩的會議八股就完成拼裝;
二是“大”,三五分鐘就能說明白的問題,要分三五點展開,點下有小點,結果半個小時講不完;
三是“澀”,借着上面有了新精神,下面出了新問題,炮制一些堂而皇之的新名詞,翻出一些自己未必懂的生僻術語,讓聽衆帶着一頭霧水鼓掌。
為什麼真話實話得藏在肚子裡,假大澀話語成了場面上的“硬通貨”?
部分受訪專家認為,幹部們不願說真話,其動機、心态各異,但多是基于趨利避害的現實考量。
深圳市委黨校教授宋臘梅認為,講真話不僅需要個人的勇氣,更需要有一個能夠講真話的氛圍。“本來,官員講真話自是必然,毋須提倡,可是,有一些領導就是喜歡聽拍馬的好話、漂亮的大話,不願聽不同意見的真話。”
消除“語言形式主義”,真話與實話的閘門該怎麼打開?
“讓更多人講真話,必須先要有能保證講真話的制度安排和民主手段才行。”宋臘梅說,關鍵是要做到讓幹部不會因為講了真話而被“穿小鞋”和“坐冷闆凳”,更不會被打擊報複。另外,還要做到“真話管用”,換句話說,隻有當人們意識到講真話沒有什麼成本與代價,從而不必顧慮這顧慮那時,講真話才會成為可能。
受訪專家指出,當前,消除領導幹部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問題已經引起高度關注,是到了正視消除語言中的形式主義的時候了。一方面,給了解情況、敢于直言的基層幹部以發聲的渠道和空間,輔以必要的保護機制;另一方面,領導幹部要帶頭改變作風,開會不講大話套話,不念空頭講稿,鼓勵立足調研、根據實際的“即席發言”,由此以上率下,帶動風氣扭轉。同時,把領導幹部發言落實情況列為考評重點環節之一,在問責中也予以體現。
來源:半月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