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絲剛上高中的表妹最近開始接觸護膚,但問到她是什麼膚質時,她支支吾吾的,怎麼也說不清楚。
幹皮、油皮、混幹皮、混油皮、幹敏皮、油敏皮、混幹敏皮、混油敏皮
痘痘肌,幹痘痘肌,油痘痘肌,痘痘敏感肌……
總是聽到各種各樣的膚質類型,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屬于哪一種膚質。
護膚的第一步,從認清自己的膚質開始。
借着給表妹判斷的當兒,小絲也來給各位集美普及一下膚質類型。
按照肌膚的含水量和油脂分泌的程度,膚質的分類其實隻有四種:
正常(中性)皮膚、油性皮膚、幹性皮膚和混合性皮膚。
中性皮膚中性皮膚是皮膚最好最理想的狀态,細膩白皙,不幹不油,堪稱女神級别。
角質層含水量保持在10%-20%之間,皮脂分泌适中,這樣的皮膚,表現很有彈性,毛孔細膩,緊緻光滑,膚色均衡,白裡透紅,就像剝開的鵝蛋那樣滑若凝脂。
但,超過12歲的人群中就很少會有中性皮膚了。
如果你是中性肌膚,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困擾,護膚上以維持現有的狀态即可,幾乎不存在敏感問題。切記不可作死,進行過度的清潔和去角質,不然沒幾下就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幹性皮膚幹性皮膚的含水量偏低,低于10%,皮脂分泌比較少,皮膚表現得比較幹。輕度的缺水,肌膚會緊繃,沒有光澤,嚴重缺水則會出現脫屑脫皮。
幹性皮膚通常細膩白皙,但角質層較薄,皮膚油脂分泌不足,容易泛紅長紅血絲,也比較容易長斑長皺紋。
如果是這樣的肌膚,加強補水保濕就非常重要,特别是要深度的補水,需要選擇偏滋潤一些的保濕霜。幹性皮膚的角質層很薄,屏障功能容易受損弱化,這種膚質類型,一定要記得做好防曬和保濕。(其實不管什麼膚質都要做好保濕和防曬…)
油性皮膚油性皮膚和幹性皮膚相反,這種皮膚的油脂分泌極為旺盛,通常表現為膚色較深,毛孔粗大,油光滿面,容易爆痘。
油性皮膚的含水量有2種情況,一種是正常,在10%-20%之間,這種肌膚飽滿有光澤,但毛孔粗大,容易長痤瘡。如果你是這種皮膚,一定要做好控油。
另外一種是含水量低于10%,這種就是我們常說“外油内幹”。這種皮膚的話,則需要做好深度補水。
混合型皮膚混合性皮膚兼具幹性和油性兩種膚質類型,面部肌膚(U區)以幹性或者中性為主,而T區的肌膚為油性。
這種肌膚類型稍微要麻煩一些,一般需要分區護理,T區控油,U區保濕。
而我們常聽到的敏感性皮膚、非敏感皮膚、痘痘肌、非痘痘肌,嚴格來說并不是一種膚質,而是我們的皮膚狀态。
除了正常皮膚,油性皮膚、幹性皮膚、混合性皮膚都可能出現上面這些皮膚狀态:過敏或者長痘。
皮膚狀态跟我們自身的作息規律、保養規律有關,不敏感的皮膚也可能被折騰成敏感肌,而敏感肌膚随着皮膚屏障的修複也可以慢慢恢複成非敏感肌,變得不易敏感。
如何判斷膚質類型?雖然隻有四種肌膚類型,但還是有人不知道該怎麼判斷的。
其實判斷膚質的方法比較簡單:
用清水洗臉後不要塗抹任何護膚品,靜置25-30分鐘左右,觀察面部的出油情況。
如果臉部緊繃,則是幹性皮膚;
如果臉上出油泛油光,則是油性皮膚;
如果T區油而U區幹,則是混合性皮膚;
如果不油也不幹,則是中性皮膚。
清楚了自己的膚質,再來選擇護膚品就相對容易一些了。不管是哪種膚質類型,缺水都是不能缺少的。尤其是秋冬季,在空調底下,補水噴霧一定不能少,潔面後噴一噴,肌膚緊繃噴一噴,妝前妝後噴一噴,随時随地噴一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