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01 00:36:18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無教學不大學無科研不引領)1

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學專業的研究生在查看水培番茄的生長情況。新華社發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無教學不大學無科研不引領)2

安徽農業大學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動物綜合實驗室。新華社發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無教學不大學無科研不引領)3

湖州市現代農業技術學校實驗室。何偉衛攝/光明圖片

堅持以科研促進教學(無教學不大學無科研不引領)4

中南科技财經管理學校汽修專業舉行的“工匠杯”汽修技能比賽。李傑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學和科研似乎始終存在矛盾:“對立說”将二者割裂甚至對立起來讨論孰輕孰重;“良心說”把教學和科研分别歸于道德和學術層面評價,把科研對教學的促進歸于自發自覺;“重獎說”注重增加人财物投入,忽視職業素養、管理效能及資源轉化的作用。“破五唯”的号角已然吹響,教學、科研究竟該如何平衡、“共處”才能輕裝上陣、煥發生機,最終形成合力?

一流大學無不以培養一流人才而著稱

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何以可能,何以可為?

從中國高等教育現階段使命維度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的背景下,各國綜合國力競争和中美博弈的制勝因素無不歸結為科技和人才的終極較量。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創新第一驅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必須以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提升引領力、塑造力,培養一流人才、産出一流成果。

從一流大學建設規律維度看,一流大學無不以培養一流人才而著稱。教學是大學立校之本,無教學不大學,教學是辦學事業的根基;科研是強校之路,無科研不引領,科研是引領創新發展的方向。重視教學、做強科研,研究型大學才能創建世界一流。

從人才培養規律維度看,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長客觀規律。新知識既非憑空産生,也非一成不變,而是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将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貫穿于研究型大學教學,既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創新的客觀需要,也是高校知識傳承與知識創新的内在要求。“重教學”以固其本,“強科研”以成其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學生夯實知識根基,掌握創新方法,涵養創新精神,塑造科研品質,為其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重教學 強科研”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新時期以來,高校教學和科研均呈現出新特點。教學由以“教師、教室、教材”為中心到以“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習效果”為中心,科研“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呈現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這些變化使得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需要日益迫切。教學學術的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化以及産教融合的推進,使“重教學 強科研”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教學學術發展為兩者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學術包括“發現的學術、綜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然而實踐中,教學學術長期被弱化,由教師個人道德自律或是依靠政策傾斜刺激促進教學,實則都忽視了教學本身的科學性。教學學術研究師生互動和智慧生成的規律,在教學相長中促進了學術的深化;教學學術充分肯定教學目标、教學計劃、教學方法等所具的學術價值,其對規律的探尋與科研具有同向性、融通性;教學學術呼喚打破“教學孤島”,學術成果能夠被他人使用和發展,對于教師團隊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而團隊亦是科研發展的前提。教學學術使教學和科研得以在同一個坐标系中衡量評價,也使得二者互相促進、有效轉化成為可能。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兩者融合創造條件支撐。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業态産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客觀上促進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學信息化普及。“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成為教育新常态,師生由單向傳授變為共同探索的學習共同體。可以預見,随着5G技術、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教育教學将逐漸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向信息技術引領内在賦能轉變。從“如何教會知識”到“如何教會學習”,更加注重認知技能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網絡海量資源使“人人為師 相互學習”不再困難;從結果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通過教育數據采集分析為學生定制和優化學習方案;跨媒體智能技術為學生了解、研究和解決複雜問題能力提供遠程場景、虛拟場景等。可謂時時處處教中有研、研不離教,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由此更加緊密。

産學研的深化為兩者融合搭建平台基礎。産學研合作是研究型大學的特色和優勢,有利于高校密切與外界聯系,有利于高校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和實踐基地建設,有利于科研可持續發展。《國家産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實施,把産教融合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和改革舉措,也為高等教育領域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科研聯合攻關提供了新契機。

“重教學 強科研”要邁過三道坎兒

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重點是以科研實踐帶動教學活動優化、提質、升級,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難點是管理者和教師的觀念轉變,并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改革教師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評價機制是指揮棒,必須堅持激勵和約束相結合、治标與治本同推進、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建設與學校辦學目标、辦學實際相适應的評價體系。做到“軟”“硬”兼施,對教學的“軟指标”做到“硬考核”,對科研的“硬指标”強化“軟考核”。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要以轉變觀念為前提,從職業責任入手強化教學職責,輔之以獎勵,真正樹立人才持續研究和學術成果長期積累的政策導向,引導學者回歸學術研究本質,涵養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實現厚積薄發并形成良性循環。做到“破”“立”結合,在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評價體系的同時,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新評價體系。加強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完善适合不同類型教師發展的學術評價體系,讓各類教師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和湧流。做到“上”“下”統籌,在各個層面共同發力。學校要改革體制機制,健全制度供給,建立科研上水平、教學提質量、科研促教學的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明确政策導向;學院要創新實踐路徑,不斷完善崗位聘任考核辦法,不斷提升學科和專業建設水平;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進方法、遵循規律,在潛心學術研究的同時,緊跟教育教學發展趨勢提升從教能力。

建立科研反哺教學評價支撐體系,改革教師團隊建設模式。以推進國家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推進教學團隊、學科團隊和科研團隊一體化建設,促進三者有機融合。建立科研反哺教學評價支撐體系,規範教科融合評價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内容,推動科研平台向本科生開放,設立專門教改項目、專項資金鼓勵優秀科研成果進教材、進課堂。創新團隊管理模式,提升團隊協同作戰能力。

深化産教融合,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牢牢把握當前産教融合改革曆史機遇,推進産學研一體化。以提升人才培養對産業升級的貢獻率為導向,充分發揮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主渠道和經濟與社會發展動力源的作用,将學校自身發展融入區域經濟、産業行業發展當中,集成雙方優勢資源育人并及時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牢牢把握培養一流人才這一核心任務,推進本碩博一體化貫通培養,選拔優秀的有學術潛質的本科生,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養階段,讓本科生早進實驗室、早入課題組、早接觸大項目,激發科研興趣,夯實學術基礎,同時通過構建模塊化、遞進式一體化課程體系,使其在高水平教學、學科、科研平台、企業實踐基地支持下成長為優秀的拔尖創新型人才。目前,不少高水平大學已經在本碩博貫通式培養上展開了積極實踐,通過優質平台資源集成與轉化,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一,促進了創新型人才培養向高緯度躍升。(作者:張來斌,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