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裡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王徽之、王獻之兩兄弟同坐在一間屋子裡,不料屋頂突然起火。王徽之慌慌張張地跑開躲避,甚至連木屐都來不急穿上;王獻之則神色安閑,不慌不忙地叫左右待從攙扶着他走出來,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當時人們都通過這件事來評判二人的氣度雅量。
很多情況下,形勢并沒有那麼緊迫,情況也并沒有那麼糟糕,但因為一時驚慌,或者花容失色,或者兩股戰戰,結果啥事沒有,卻使自己成為一時之笑料。
古人講究做事不要慌,現在“做事不要慌”甚至成為網絡上的一個流行語。
《說文解字》中沒有“慌”字。據說,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考證過,“慌”與《說文解字》中“馬奔也,從馬巟(huāng)聲”的一個字同源。馬為何“奔”呢,是因為“驚”了。實際上,“驚”字在《說文解字》中也“從馬”。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驚慌”二字,原來都是說馬的。引申于人,也生動形象:王徽之連鞋都沒穿就跑了,不也是因為受驚了嗎?
做事不要慌,說起來輕松,但很多時候都是由不得人。有時是條件反射,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會那樣做;有時是不知所措,你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慌了,就會有漏洞,就會出破綻;慌了,心理就會破防,手腳就會忙亂。關鍵時刻慌了,就等于輸了,甚至就等于完了。
心浮氣躁,難免慌慌張張;心靜神凝,才能不慌不忙。《晉書•王羲之傳》說王徽之即使在官府,也“蓬首散帶”,而王獻之即使閑居終日,也“容止不殆”。時人對他們的評價也大相徑庭,王徽之是“時人皆欽其才而移其行”,王獻之則是“風流為一時之冠”。
慌,當然不是隻有“驚”這一個原因。有“悶得慌”,有“瘆得慌”,有“憋得慌”,有“愁得慌”,有“堵得慌”,也有“閑得慌”……所以,要不慌,也不能隻是練膽。
(尚之)
來源:啄木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