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人堅定果斷,遇上事情能很果斷地做出決策;有的人優柔寡斷,遇到事情猶豫不決,思前想後,好半天也得不出一個結果。
《黃帝内經·靈蘭秘典論篇》中說道:“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什麼叫“中正之官”呢?
《中國社會通史》指出:“兩漢實行察舉制,待選人士要經過考察後才能向朝廷推薦。魏晉以後,察舉制逐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各州郡有聲望的人擔任‘中正’,負責評定當地士人的品級,朝廷依照士人品級授官錄用。”
所以中正之官必須是是非分明、有主見、有決策的人才。
唐代的《内經》學家王冰解釋“中正之官”時說:“剛正果決,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由此可見,膽就好比一個是非分明、有主見的管理者,由它來做出決斷。所以膽氣足的人堅定果斷,膽氣虛的人就會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那由什麼來決定膽氣充足與否呢?這主要取決于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與否。
肝為髒,膽為腑,肝膽互為表裡,二者的聯系非常密切。如果肝的疏洩功能不正常,肝的氣不能輸入到膽,膽的精氣就不足,自然就會膽虛。
所以平時情緒多變、肝郁氣滞的人,往往優柔寡斷,而平時就豁達開朗,肝氣條達舒暢的人,遇事情也比較果斷。
我國曆史上戊戌變法的烈士之一譚嗣同曾在獄中留下這樣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種為了天下人謀幸福而自我犧牲的精神,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從詩句中我們也可以想到,正是有如高山一般雄厚的肝膽之氣的人,才做得出這麼勇敢的決斷。
有個朋友正值壯年,因為個人感情問題導緻情緒多變,遇事猶豫不決,他經常打電話問我:這件事該怎麼辦,那件事該怎麼辦,我這麼做會怎麼樣……
到入冬的時候,他告訴我,近來他感到大腿兩側肢體麻木,且麻木感一直延伸到小腿。
最初坐久了才會這樣,後來發展到不管是坐着、走着,還是躺着,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天氣越冷情況越嚴重,還伴有輕微的腿部疼痛,但說不清是肌肉痛還是骨頭痛。
腿的外側是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是膽腑與肢體密切關聯的通道。這位朋友就是因為情緒不佳,肝郁氣滞,肝不能輸精到膽,膽氣虛了,性格才會變得猶豫不決。
時間一長,膽的經絡也瘀滞,經絡中氣血少了,沿着膽經分布的大腿兩側得不到氣血的滋養,就出現肢體麻木。
正如《黃帝内經·痹論篇》所說:“皮膚不營,故為不仁。”不仁就是肢體麻木的意思。
我告訴這位朋友,每天可用手掌搓腿部的膽經,也就是兩腿的外側,從大腿根部搓到小腿外踝,基本上就是沿着褲縫的位置。搓幾遍後再敲打,用拳頭從上敲打到下。
同時我建議他在當地找中醫師進行中藥調理。他按照這樣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後,腿部兩側的麻木感就消失了。
敲打膽經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地疏通經絡的方法,也是可以補充膽氣的方法。
膽屬于六腑之一。《黃帝内經·五髒别論篇》中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意思是,六腑的養生要注意使其傳導功能正常,使其保持通暢,不能“滿”。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有許多情緒不暢快的時候,也有許多前思後想不能決斷的時候,這樣就有許多不通暢的氣和血蓄積到經絡中,使膽經中蓄積滿了代謝廢物。
搓和敲打膽經是疏導膽經的方法。搓可以疏導郁滞的氣血,敲打可以震蕩、激發經絡的正氣,使蓄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平時心情不暢快,性格猶豫不決的人可以時常搓和敲打膽經,這樣等于給自己做了個自我保健。
搓膽經的方法是:先用手掌根部從臀部胯骨後方開始,沿着腿部褲縫的位置從上往下搓,一直搓到足外踝,搓6~9遍後再點按膽經的井穴足竅陰,力度以痛為止。足竅陰在足第四趾的外側,距離指甲外緣0.1寸。
敲打膽經的方法是:手握空心拳,用小指那一側敲打腿部的膽經,位置與上面介紹的相同,一般敲打次數不拘泥,工作間隙和睡覺前都可以敲打,力度以酸、脹、麻、微痛為止。
猶豫不決本來是為了考慮得更周全,人人都有不能決斷的時候。但是過度的猶豫不決就會給精神造成困擾,使氣血郁滞、經絡郁滞,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目的地培養果斷的意識,思前想後的結果未必是最好的。
《黃帝内經·上古天真論篇》說到的“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才是最符合自然的心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