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遺址有哪些?追迹文明:齊家十大未解之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齊家文化遺址有哪些?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追迹文明:齊家十大未解之謎
作者:葉舒憲
齊家文化是一支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因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自1924年瑞典學者安特生調查發現以來,齊家文化研究現已逐步深入,也引發了學界對其相關問題的不斷追問。在此,筆者用“未解之謎”的梳理方式,提出和展望齊家文化未來的學術攻堅相關問題。齊家文化源自何地?關于齊家文化的來源,有本地起源說與外來源頭說。本地起源說認為,齊家文化是繼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之後興起的地方文化,其族屬仍為世代居住在西北地區的氐羌族。有學者認為,齊家文化具有内在的禮制統一性,應視為史前時期一個自成一體的地方性古國,可以稱之為“齊家古國”。外來源頭說認為,齊家文化先民是自東向西遷移而來西北的,其直接源頭是陝西一帶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齊家文化的先民在自東向西遷徙的過程中,為适應自然條件的變化,從原來的農耕方式轉向農耕加遊牧的混合生産方式,飼養牛羊豬,甚至接受草原文化傳播的影響在國内率先飼養家馬。
齊家文化最終被誰所征服或取代?從公元前2100—前1600年,齊家文化完成了其500年的曆史存在,走向衰亡,是何種文化取代了齊家文化?答案可能有多種選擇:是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還是先周文化?根據21世紀新發現的青海喇家遺址的情況,有學者提出自然災害毀滅說,認為是空前的大地震加洪水,給齊家文化帶來突發性的滅頂之災。又有學者根據環境考古的數據,提出氣候和生态變化說,認為是自然條件的變化使得齊家先民無法适應原有的生業模式,被後來的文化群團所取代。但可以确定的是,隻有在齊家文化滅亡之後,尤其是在馬匹日益普及之後,才真正在北方和西北地區形成了所謂的遊牧民族或騎馬民族。曆史上的農耕文明被遊牧文化所毀滅的現象屢見不鮮。
齊家文化的國都(統治中心)在哪裡?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專家認為廣河齊家坪或西山坪、積石山縣的新莊坪、青海民和的喇家可能是齊家文化的統治中心。從文物普查中發現齊家文化遺址的頻率來看,在甘肅定西以東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如莊浪到漳縣一帶,齊家文化遺址和遺物的分布呈現出星羅棋布的狀态。但這些地區尚未開展過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這也讓我們有所期待。從民間流傳的齊家文化玉器數量看,定西到通渭一帶,或為齊家文化玉器生産的核心地區。
齊家文化與中原文化(龍山文化)有何種關系?以往學界普遍認為,龍山文化年代較早,而齊家文化的崛起,是受到龍山文化影響。但近年來的測年數據有一個傾向,即認為龍山文化始于距今4300年前後,而不是距今5000—4500年前後。于是,齊家文化的年代也被提前到最早距今4300年前後,龍山與齊家的開始年代幾乎同時并行,所以二者的關系不是單向傳播和影響,而是相互影響。目前,已有學者研究了陝西北部與内蒙古中南部地區的龍山文化受齊家文化影響的情況,發現特别是陶器類型中的雙耳罐,有自西向東傳播的迹象。也有學者根據鑲嵌綠松石銅牌等文物,認為從齊家文化到二裡頭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傳播和影響關系。中國文明起源研究過去多聚焦中原史前文化,多數學者沒有考察過西北地區,盡管也有人提出過夏文化來源于南方良渚文化或石家河文化的觀點,但均未能得到認同。當前的研究表明,齊家文化在未來可能成為解決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齊家文化的玉禮器制度源自何地?中國史前玉文化具有極其漫長的傳播過程,即從一點到一線,再到大面積擴散。在齊家文化之前的馬家窯文化基本上沒有玉禮器生産和使用的制度,而與馬家窯文化同時或稍早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淩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培育出有規模性的玉禮文化體系。據此判斷,後起的齊家文化玉禮器不是當地獨創的傳統,而是接受東部玉文化傳播的結果。有台灣學者把齊家文化玉器在來源上同中原的龍山文化玉器視為一個體系,并命名為“華西玉器”。這一說法時常有人引用,但尚未達成一緻意見。齊家文化玉器具有其自身的傳承與創新,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原的玉文化,如陶寺文化或石峁文化,這兩個文化中都出土了标志性的器物——玉璇玑,但齊家文化玉器中迄今還沒有見到玉璇玑。因此,“華西玉器”說不足以解釋和凸顯西北地方玉文化的特點。
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和體系如何?齊家文化玉禮器體系主要以素面器形為主,如玉璧、玉琮、玉斧、玉鏟(玉圭)、玉刀、玉璋、玉勒子、玉璜和多聯璜玉璧的形制,還有玉瑗、玉環、玉镯子等,也流行未經再加工的玉禮器生産下腳料——玉璧芯子和玉琮芯子。齊家文化玉禮器的體系與中原和東部地區的重要區别是:特色器形為三聯璜玉璧,沒有玉戈和玉璇玑,不見玉柄形器,也不流行玉玦,玉璋的數量也相對稀少,最常見的器形是介乎工具與禮器之間的小玉鏟和玉锛。
齊家文化玉器生産的玉料源自哪裡?過去對此沒有深入研究,一般認為是就地取材。目前已經實施的“玉帛之路調研計劃”基本上明确,甘肅臨洮與榆中兩縣交界處的馬銜山玉礦是優質透閃石玉料的供應地。齊家文化玉器生産數量巨大,其玉料來源應是以此地或其他地方玉礦為主,特别是黃色、青黃色的玉料。此外,帶有明顯糖色色塊的青玉,也應出自馬銜山。至于在肅北馬鬃山新發現的玉礦,是否能夠和齊家文化相聯系,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物證加以論證;而甘肅、青海的祁連山玉料,至少有一部分是被齊家文化先民所發現和利用的。
齊家文化玉器生産使用和田玉嗎?研究中國玉石之路的學者一般認為,齊家文化地處河西走廊,是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文明的必經之路,如果有“西玉東輸”的文化交流,其開啟者非齊家文化先民莫屬。從目前考古發掘出土和民間收藏品的情況看,有些油潤度極高的透閃石玉料應該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在整個齊家文化玉器中,其所占比重約為百分之五左右。當前,我國高古玉收藏界的看法是“一邊倒”的,即認為齊家文化玉器中存在少量的和田玉制品。
齊家文化與夏王朝有無關聯?齊家文化的發現讓我們了解到齊家古國近五百年的興衰曆史,她存在的時間基本與夏王朝的紀年相對應,在空間上則偏于西北的隴原和黃河上遊一帶,與中原有一定的距離。縱觀中國史前的各個地域文化,目前還沒有一個文化在起訖年代上,能夠比齊家文化更加接近夏王朝。龍山文化或陶寺文化,其開始的年代早于夏王朝數百年,基本上無法吻合。二裡頭文化最新的高精度測年表明,其一期的開始時間為公元前1750年,這個年代已經相當于夏王朝的末期,所以二裡頭文化不可能代表夏文化。
用排他法來看,既然齊家文化與夏王朝在年代上吻合,那麼就需要探究和論證夏族來源與西北氐羌族群文化的關系。上古文獻中一再透露的“大禹出西羌”信息,應該不是文學想象和虛構的産物,而需要結合多方面的證據給予深入考察。以往的研究者把考察夏王朝的重心聚焦在中原文化特别是二裡頭文化,如今新的學術契機已經顯現,希望給夏王朝和夏文化的溯源研究帶來新的視角。齊家文化的青銅系統源自哪裡?齊家文化是我國最早的規模性生産和使用青銅器的史前文化,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受到西亞和中亞文明的影響,少數學者認為是本地文化自生的金屬冶煉技術。從世界體系的整體觀點來看,一個地區的金屬文化很可能受到時代更早的其他文化影響。齊家文化的銅器,從礦物成分到冶金技術,還有其他金屬文化,如黃金制品,其獨立發明的可能性很小,應該是通過史前的“玉石之路”文化傳播和貿易逐漸學來的,随後又對中原文明産生重要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