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2 19:39:03

1997年出版的曆史地理學家葛劍雄主編的 《中國移民史》記載到:“青州府的移民史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青州府人口稠密,除去移民不計,洪武二十六年仍有民籍人口140餘萬,每縣平均人口多達10萬餘”。 而嘉靖本《真定府志》記載,洪武時真定府東部各縣中,棗強人口最少,不足0.8萬人,而鄰近的南宮、武邑等縣,人口達4萬多。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1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2

青州府的一個縣就十萬多,而棗強縣不足一萬,也遠遠超過了河北真定府各縣平均人口數,人口竟會由稀疏區向密集區流動,原因何在?這就是史學界所謂的青州移民之謎。查考棗強縣志,發現所屬村絕大部分是明初明中期立村的。但山東青州各縣村的族譜卻記載幾乎都是棗強移民來的,為此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假說。

一、金元移民假說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3

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金奎認為:金元之際,因為戰亂、水患等原因,大批冀州(冀州屬真定府,冀州下轄棗強、武邑、南宮、新河四縣)及附近地區百姓向東遷徙到了山東境内。但在明初的大規模移民過程中,冀州地區更多的是承擔移民遷入地的功能,本地土著東遷齊魯的規模應該很小。棗強乃至冀州地區出現較多的向東移民更多的應該是發生在明代中後期。但由于規避返鄉、族群歸屬等因素,大批移民後裔自稱為來自明初,認定棗強為祖籍。随着時間的推移,原來的權宜之計,通過口耳相傳變為不可置疑,雪球越滾越大,并通過大批若幹代後(主要是在清代中後期)編撰的譜牒,逐漸凝固于文字和曆史當中。

二、中繼站假說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4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為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總和還多25萬。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裡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裡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連朱元璋也認識到“山西民衆而地狹”。這時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應從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鄭州知州蘇琦提出“時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戶部侍郎劉九臯又奏請遷移山西之民以實中原,終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于是拉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的序幕。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5

棗強移民大緻分兩個階段:一是明初,二是明中後期。民初洪武年間(1368-1399年),棗強與山西洪洞均設有移民機構。其而棗強是進入山東必經之地,官府設立了移民接待中繼站。據記載,在洪武年間山東接受移民共184萬,其中來自山西121萬,占66%;來自棗強35萬(河北),占19%,兩股主要分布在今山東的濟南、曆城、章丘、高青、青島、膠南、即墨、淄博、棗莊、滕州、德州、甯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州、惠民、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博興、濰縣、諸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台、牟平、文登、萊陽、栖霞、沂水、日照、莒縣、泰安、濟甯、曲阜、鄒縣、菏澤、巨野、單縣、曹縣、東阿、臨清、莘縣、金鄉、陽谷、冠縣、高唐等87個縣(目前山東省轄31個縣級市和60個縣,共91個縣市區),占全省轄縣數的95.6%,其中棗強移民以淄博市、濱州市、東營市、青州市、德州市、濰坊市最多。

何以如此之衆?一是從河北棗強移民并非一次,既有官府組織的移民,又有民間的遊居漂移。二是棗強作為當時的一級移民機構(或是移民的遷散地),河北棗強西連秦晉,東臨齊魯成為明初由山西向山東移民的必經之地。

三、修青州城牆假說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6

某微博同仁撰文道,棗強縣遷民是否是移民,《明史》沒有記載,明清時期的青州府志和益都縣志皆未涉獵。近年新編修的《青州市志》和《青州市地名志》皆認定是明初移民,卻沒有确切證據。筆者查看的許多棗強縣遷民的譜牒中,它們都沒有記載有關移民的信息,如辦理移民手續、發放川資、種子、農具,享受免賦待迂等等,更沒有屯田、墾荒的記載,也沒有提到“移民”二字。對移民憑證遷發地、遷移路線、如何遷移等諸事也沒記載。恰恰相反,卻有不少家譜記載是“被強征負徭役而來”。譬如,孫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明崇祯十五年孫氏南馬蘭支譜》載,青州吾孫氏之族第一世孫炳,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棗強縣孫家營村率三子龍、虎、象來青州負徭役,在青州東南隅建城,一年後竣工,移居城北南高柳。因永樂十八年兵變,吾族分支各戶帶‘鐵竈門’外遷定居……”。李氏家譜記述:“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棗強來青州城負徭役……”。在尋訪中,衆多棗強遷民都言始祖先移居青州城隅,後移居他地。高氏家族雲:“聽祖輩相傳,青州城牆有一段是我們高氏先祖兄弟們修築的”。查看棗強遷民的族譜及對其後裔的尋訪,他們都衆口一詞,皆言洪武二年來自山西棗強縣。并言都是兄弟幾個人一塊遷來,後又分散各處。奇怪的是,移民應該是全家男女老少都有,為何不提女眷之事,老幼更是不提。隻提來了兄弟三人、兄弟四人,這裡面大有“針線”?這不免使人産生懷疑,這是移民嗎?看來,女人、老人、小孩是不能充當徭役的。這也反證了棗強遷民是被迫負徭役而來。查看明初青州有關史料得知,明初由守城指揮使葉大旺領兵重修加固益都城,城牆長二十裡(見于欽《齊乘》)城高三丈五尺,沿河處高七丈餘。城牆内側用三七丈餘。城牆内側用三合土夯砸而成,外側用巨石和大青磚壘砌,黃米漿灌縫,最大的石塊長五米厚一米,特大青磚長四十四厘米,寬二十二厘米,厚十一厘米。磚面印記有“益都城磚”、“洪武二年”、“己酉夏月”字樣。三米高的城垛口牆圍成一周,隔不遠就有一處三米見方的城垛子伸出牆外,稱“馬面”。站在上面可以左右環顧,當是最好的防禦工事。城牆有東西南北四門,皆為二重門,兩門之間是甕城。城外護城河上有石橋相通,一時成山東最雄偉的城牆。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7

要築這樣雄偉堅固的城牆,所用大量的石料要從山上開采、搬運。大青磚要制坯裝窯燒制再搬運。三合土要用石灰、沙粒、粘土人工攪拌裝運夯砸。古時候沒有先進工具,全靠人力,這是一個浩大工程,計劃僅一年完成,需要徭役人數之巨可想而知。

史載明初河北棗強一帶正遭嚴重旱災,人們背井離鄉,四處逃難,《明史》稱其為“流民”。青州守城指揮使葉大旺借此機會,從棗強縣等地強征大批徭役來青州修築城牆。為了防止逃跑,押解官兵用繩索把他們栓連在一起。大小便時才将繩索解開,然後再栓連起來。所以,後來山東人就把大小便稱為“解手”。洪武三年,青州城牆修築竣工。這時,青州是山東行省的治地,即第一個山東省會,它不僅管轄全山東,還統領過北平府和真定府。工程結束後。青州官府将這些徭役當安置到山東各地,由徭役變成遷民。

四、青州移民的可能原因

1.金元戰争導緻移民。

2.元末明初元明等戰争移民。

3.為修築青州城牆從棗強縣的周圍強征來的大批徭役,竣工後,分散到青州府各地定居下來。

4.明初“靖難之變”時期為躲避戰亂,二次東遷的山西洪洞移民。

明朝末年河北棗強遷來山東(棗強青州府的移民之謎)8

5.不能忍受興建北京宮殿徭役之苦而逃至青州府一帶的山西洪洞移民。

6.明清兩朝斷續而來的自由遷民。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後,青州尤為繁榮,各省巨富商賈雲集青州,在此安家落戶。

7.其他原因的移民。

8.本地貧民或者以前遷來的受到明初的移民政策免稅、免徭役以及分地開荒等諸多優惠政策的吸引,也紛紛改為棗強遷來戶,使得晉冀遷民戶籍突然多了起來。

以上是綜合了一些專家提出的幾個假說,最近和朋友們一起交流,聽取了其他的思考和說法,暫不述之,僅分享以上幾點給同仁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