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字始見于甲骨文,有朝左、朝右方向兩種字形。
“片”的小篆字形繼承甲骨文,統一為右向的字形。
隸書字形繼承小篆。
楷書則延續隸書字形。現代漢語簡化後寫作“片”。
“片”的本義指将木頭一分為二,小篆的字形最為明顯。《說文解字》:“片,判木也。從半木。”段玉裁注:“謂一分為二之木片。”後引申為“一半”、“片面”等義;也指薄的片狀物,可用為量詞。
“木”字一分為二,左半部分為“爿”,右半部分為“片”。甲骨文中“爿”與“片”相通,左右無别,後代二字才有分别。
“爿”,讀音:pán,指劈成片的竹木、古代作圍牆用的鹿柴。唐代詩人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詩的題目叫《鹿柴》,鹿柴(zhài)指的就是作圍牆、栅欄的竹木片,也就是“爿”。
“爿”還是“牀”的初文,異體寫作“床”。“爿”後來使用較少,一般隻用作偏旁。因為“床”多用木頭制作而成,所以加“木”為意符,另造“牀”(床)字表示本義。如表示疾病的“疒”字,象一個人躺在“爿”或“片”上,身上在冒汗或流血,表示卧病在牀(床)、生病。
小篆寫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