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3:46:56

好消息!南昌人離紅谷隧道通車又近了一步!

紅谷隧道最後一節沉管“出閣”,在5艘拖輪的陪護下,用了7個小時抵達隧址。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2

紅谷隧道12節沉管浮運全部完成!

比原計劃提前了2個月

為隧道2017年6月通車目标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我們的記者通過航拍記錄了這激動人心的畫面!

↓↓↓

浮運現場

7小時完成沉管“最後的航行”

1

---清晨5點,放鞭炮

在紅谷隧道幹塢邊,施工人員點燃了鞭炮,慶祝紅谷隧道最後一次沉管浮運。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3

2

---7點30分,沉管拉出塢口

沉管“E11”已經被纜繩拉出塢口,浮在贛江江面上。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4

沉管出塢

随後,5艘大馬力拖輪與沉管連接,并組織浮運編隊,“護航使者”将護送“E11”走完航道。

在江水的助推和拖輪的牽引下,沉管緩緩向生米大橋“漂”去。市政公用集團紅谷隧道項目副經理萬超說,與之前的浮運的11節沉管一樣,“E11”沉管也要通過生米大橋、朝陽大橋、南昌大橋,到達隧址進行寄放。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5

沉管出塢

“沉管浮運沉放簡單來說,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出塢第二步是浮運第三步是沉放對接。”萬超介紹,“沉管自重達2.5萬噸,吃水較大,水下部分有8米左右。浮運技術要求高,極小偏差會導緻的擱淺或碰撞,必須按專門航道緩慢移動。”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6

短管節拉合工作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7

拖船接駁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8

在江面上擺正

3

---9點10分,通過生米大橋

沉管“E11”通過生米大橋

4

---10點13分,通過朝陽大橋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9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0

臨近中午,已經連續6個小時作業的施工人員,“領着”沉管向南昌大橋駛去。“南昌大橋橋墩間隔68米,橋墩安裝緩解沖擊力的防護欄後,淨寬僅為63米,穿橋時沉管左右距橋墩僅有5米,稍有不慎就會觸碰到橋墩。這是沉管浮運最難也是最關鍵的節點。”萬超說。

5

---中午11點,通過南昌大橋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1

沉管順利通過南昌大橋。萬超說:“12節沉管浮運,我就緊張了12次,現在終于可以放心了。”

6

---中午12點,順利抵達隧址

萬超的對講機中傳來拖輪指揮人員的聲音:“沉管已經順利抵達隧址,馬上開始系泊。”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2

等待沉放

拖輪和岸邊的工作人員發出一陣歡呼:紅谷隧道沉管浮運圓滿完成!

世界最大異地雙子幹塢“完成使命”

紅谷隧道主線全長2650米,過江段長度共1329米,由12節沉管“拼裝”而成,沉管浮運安裝也是整個工程難度最大的部分。

“隧道過江段施工處長江中遊的贛江段,其江水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落差超過10米。加上贛江段河道極其狹窄,全年通航,水流急且流速大。可以說隧道建設中整個管節浮運工作是最具挑戰性的工序。”萬超說。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3

沉管浮運要考慮水流、水速、水位、風向等各種因素,這是一項“靠天吃飯”的活。萬超告訴記者,隧道最後一節沉管浮運完成,意味着隧道過江段貫通進入倒計時階段。接下來的工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對工期進行把控。

随着最後一節沉管浮運完成,那麼生米大橋旁沉管的預制廠——雙子幹塢将如何處置呢?

記者了解到,紅谷隧道的幹塢是世界上最大的異地雙子幹塢,12節沉管在這裡分兩個批次預制,每個批次預制6節管節,12節沉管動用了12套超大液壓模闆台車,使用了12萬立方米混凝土,3.6萬噸鋼筋。

幹塢是兩座巨大的明挖基坑,深16米,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幹塢作為管節的一個臨時預制廠,浮運完成後,幹塢的使命也圓滿完成”萬超說。

隧道探秘

紅谷隧道是江西第一座越江市政隧道

是國内内河最大的沉管隧道

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江河中遊修建沉管隧道。

一節節沉管“拼”的隧道安全嗎?萬一隧道内出現交通事故,如何疏散逃生?……

随着紅谷隧道進入開通倒計時,大家對這些話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記者實地探訪紅谷隧道施工現場,揭開紅谷隧道神秘面紗。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4

紅谷隧道的通車模拟圖

紅谷隧道怎麼建成(紅谷隧道昨日傳來好消息)15

“拼”出來隧道安全嗎?

沉管安裝偏差不超過35毫米

紅谷隧道的過江段采用沉管法施工,這是在水底建築隧道的一種施工方法。

萬超介紹,沉管隧道具有斷面布置形式靈活、斷地層适應性強、結構及接頭防水性能好、結構安全性高、施工速度快等特點,尤其在“一江兩岸”城市隧道建設中,具有埋深淺、兩岸引線短、路網銜接好、适用領域廣、實現與地下共同管廊合建等優勢。

為保障沉管沉放安裝精度,将重達2.5萬噸的龐然大物在江底合在一起,項目部采用調節蓋和吸附式錨塊的技術創新措施,保證了沉管安裝最大累積誤差小于35個毫米。

江底隧道怎麼防水?

多層“防水衣”保隧道百年不漏

過江隧道建在贛江水下,怎麼防水呢?“隧道建設引進、應用國際一流的防水技術和材料。”萬超介紹,沉管隧道防水分兩部分,一種是管段柔性接頭防水,第二種是管段混凝土結構防水。接頭防水采用荷蘭GINA止水帶與OMEGA止水帶雙道防水,在水的壓差下完成對接,随水的壓力增大而加大壓縮量。管段結構采用抗滲混凝土,結構本身具有抗滲功能,使管段穿上了“雨衣”。

遇到暴雨會不會積水?

水量超過設計自動開啟排水泵

為了防止隧道積水,在進出隧道口設置橫截溝,及時将水排至兩側的排水泵房。同時,在隧道内部增設了泵房,排水泵由液限儀自動開啟。如果水量超過設計标準,将啟動應急預案,加泵排水,确保隧道内正常通道。

隧道沉管會不會受船隻“觸礁”或抛錨而産生危險?“紅谷隧道抗震烈度為7級,在南昌使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市民不必有這樣的擔心。”萬超說。

發生事故如何逃生?

水下疏散通道直通地面

為了防止交通事故等突發意外事件造成的隧道擁堵,紅谷隧道建設全國首個水下疏散中心,隧道内出現車輛擁堵的情況下,可以及時引導和分流車輛。

東岸疏散大廳為國内最大的水下疏散中心,整體面積403平方米,配備全長194米逃生通道和兩個總面積331.8平方米的消防水池和一個消防泵房。隧道中每隔200米位置設置了疏散橫通道,隧道内一旦發生事故,可以通過橫通道迅速疏散至逃生通道,逃生通道直通岸上,可以實現運營期間的全方位防災疏散。

隧道用了哪些新技術?

創造12項世界之最與國内首創技術

紅谷隧道的沉管施工方法,是世界上在江河中遊修建沉管隧道的首次壯舉,為沉管隧道在江河中遊位置修建提供了第一手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經驗,将進一步推進沉管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和世界影響力。

該項目先後取得了國家級QC成果獎2項,申報并受理了70餘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取得了7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證書;形成了10餘項施工工法。先後研發并創造了國内首次在江河中遊修建最長沉管隧道等12項世界之最與國内首創技術。

通過哪些道路進出隧道?

國内最大水下立交連接多條道路

紅谷隧道采用“快速過江、立體交通、多點疏散、東西貫通”的設計理念,兩岸設置多個進出口與區域路網銜接,解決出口處交通擁堵問題。

西岸于豐和中大道東側設主線出入口,于紅谷中大道東側設一對出入口。東岸以地下“雙Y型”互通立交形式連接沿江中大道,于中山西路分離立交北側設一對出入口,于朝陽中路北側設一對出入口,在中山西路設一對出入口,在朝陽中路設一出口。

東岸通過多匝道的設置,建成國内最大的水下立交,由3進4出共7條匝道組成,全長2997米,以“5Y 3X”形式在地下形成多處互通立交與沿江中大道、中山西路、朝陽洲中路等老城區既有道路銜接。

隧道開通後有什麼意義?

開辟過江新通道,3分鐘穿越贛江

紅谷隧道雙向6車道,限速50公裡/小時,屆時,市民在沿江中大道快速路,或是中山西路、朝陽洲中路等道路驅車,可以很快抵達紅谷隧道東面入口,進入隧道之後,最快3分鐘穿越贛江,然後從西出入口駛上怡園路,分流至紅谷中大道或是豐和中大道。

紅谷隧道的建成,開辟了一條新的過江通道,将大大緩解南昌大橋與八一大橋的過江交通壓力,預計将減少南昌大橋約30%的車流,對八一大橋能夠減少約11%的車流。紅谷隧道将快速溝通東西兩岸新舊城區經濟圈,助推紅谷灘CBD中心的快速發展,也将成為英雄城南昌一張标志性的名片。

每一個重大工程的背後都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

攻堅克難一步步走下來真的很棒,

為我們的技術點zan!

來源:南昌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