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栗子、芝麻、草籽、谷粒也能作畫?這種新奇的糧食畫讓不少市民大開眼界。今天(8月28日)上午,最美鄉村糧畫小鎮·中國首屆糧食畫展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
糧食畫起于唐,盛于清,在傳承過程中名稱衆多,依據民間傳統,應叫五谷糧食畫,簡稱五谷畫或糧食畫。所謂糧食畫,就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谷雜糧為主材料,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它既可以描繪山水、人物、花鳥,也可以表現卡通等形象。
據了解,此次畫展的參展内容分四類,包括糧食畫作品、黑陶作品、漆畫作品及美麗鄉村遊系列圖片展。糧食畫作品不僅具有北方的粗犷、豪放,更具有南方的細膩、清雅,樸素中獨具魅力。
展覽現場,一幅《清明上河圖》吸引了不少觀衆的目光。這幅糧食畫作品使用了35種糧食,共6斤,由4個人曆時8個月制作完成。黑芝麻勾勒的樹木枝幹,各類種子填充而成的橋梁、建築、人物,生動有趣,别有一番風味。《木蘭從軍》則用黃、橙、紅、黑等多種顔色表現出木蘭代父從軍的場面。“遠看根本看不出來是糧食做的,非常精緻。”帶孩子前來參觀的市民張女士感歎。
此次畫展由河北省館陶縣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工美集團、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協辦。糧畫小鎮是館陶縣最為知名的旅遊景區,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也是河北省唯一以美麗鄉村為載體的國家3A級景區。
依托糧食畫産業,館陶縣壽東村經曆了省級貧困村向中國最美鄉村的蝶變,實現了美麗鄉村和糧畫、手工畫産業發展的共赢。當地一幅《清明上河圖》銷往國外,一斤糧食賣出上萬元。目前,該縣糧食畫産品已有上千個品種,600多農民加入了糧食畫創作的隊伍。
糧食畫的制作并不容易。“糧食字畫雖然用的五谷雜糧,但做起來就像刺繡一樣精細。”糧食畫制作大師張海增說,糧食不處理很容易黴變、開裂、生蟲,後來他們将植物種子經過特殊的防蟲防腐處理,再用鑷子等工具一粒一粒地粘到圖案底稿上,最後裝裱,總共需要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主辦方表示,圍繞糧食畫民間藝術文化作品進行展覽,一方面是向大衆傳承弘揚糧畫藝術文化,另一方面也是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拉動鄉村旅遊内在潛力,讓“美麗鄉村 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旅遊品牌走進北京、走向國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