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京劇的曲子都一樣嗎

京劇的曲子都一樣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0:16:25

京劇的曲子都一樣嗎(京劇舞台上的唱大軸)1

程乃珊在《看京戲》一文中說:“因為梅蘭芳是名角,故而他的戲總是壓大軸,按例總是放在最後一個。”王一川先生認為:“排在大軸前面的,即倒數第二個節目,稱作‘壓軸’。壓軸者,壓在大軸上面之謂也。程乃珊知道梅蘭芳‘按例總是放在最後一個’,但把他的戲稱之為‘壓大軸’,可見是說了外行話。”(《咬文嚼字》2000年12期)章玉和先生也撰文批評“當今有些本來不太懂京戲的人,老以為壓軸是每場戲的末出,演員是最好的。”(《咬文嚼字》2001年8期)

“壓台戲”、“壓場戲”和“大軸戲”指文藝演出的最後一個節目或一出戲,這是沒有争議的。“壓大軸”到底是指最後一個節目還是倒數第二個節目呢?衆說不一。《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都注明是倒數第二個節目。“壓軸”就是超過最後一個節目——“大軸”。壓軸戲後面一個節目有時是無足輕重的小戲,稱“送客戲”,大都是帶趣味性的玩笑戲或帶技術性的武打戲;有時是熱鬧的大武戲,稱“大軸子”。清代王夢生《梨園佳話》稱“壓大軸”為“壓胄子”。“胄子”就是武戲,而文戲以唱腔見長,欲使文戲的唱工勝過武戲的打鬥,就要“壓胄子”。隻有最精彩的節目才能“壓軸”或“壓台”、“壓場”,這樣的節目往往放在最後,一般是著名演員的拿手好戲。

但是,詞義也是發展的。現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更多的是把最後一個節目稱作“壓(大)軸”。例如:

(1)這個節目立刻被選拔出來,第二場在懷仁堂上演,作為那一晚的壓軸戲。(徐遲《牡丹》)

(2)《難忘今宵》、《同一首歌》等一批老歌成為了不少演唱會的壓軸曲目。(《文摘周報》 2001.2.5)

(3) (2000年)7月11日晚,為期5天的北京國際票友演唱會今天在長安大戲院圓滿落幕。由于是最後一場演唱會,因此遵循戲曲中“壓大軸”的傳統,節目從一開始就非常精彩,徐滌生先生、錢江先生、前田尚香女士等許多演唱者都是“重量級”的國際名票。(千龍新聞網)

例(1)中選拔出來在懷仁堂上演的節目自然會放在最後壓台;(2)中喬羽的一曲《難忘今宵》自從1984年中央台春節晚會壓台以來,常常作為一些晚會的壓台戲。(3)明确地把為期5天的最後一場演唱會視為傳統的“壓大軸”。

專業藝人和學者也有這種看法。侯耀華的《演藝人生·倒黴必讀》(華藝出版社)說得很明确:“到了1944年,父親進了小梨園,唱‘末二’,‘小彩舞’(即著名的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壓‘大軸’。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末二’就是倒數第二個節目,‘大軸’就是最後一個節目,也叫壓軸戲,或者是壓台戲。唱‘大軸’的行話又叫‘攢底’,一般都由有絕活的著名演員來擔當。”侯耀華出身于藝術世家,是相聲大師侯寶林之子,他的話是可信的。

王銘三先生在《相聲的特性與發展》(新浪網·相聲論壇)中談到,相聲大師侯寶林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把相聲從地攤搬進了劇場,使相聲登上了大雅之堂;二是把相聲從‘倒末二’變成了‘壓大軸’,提高了相聲的地位;三是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相聲段子,使相聲成為一門藝術。”

工具書也有持這種看法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壓軸戲”條在注明了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之後說:“在有些觀衆的心目中,壓軸戲是‘壓台戲’的同義語,因此有時又指最後一出戲。”可見,該詞典對“壓軸戲”的後起義已經認可。《新華詞典》(1988版)“壓軸子”:“現有時也将演戲時最後最好的一個節目,稱為壓軸。又引申為最後的意思。”上海文藝出版社《語海》(2000)注明“‘壓軸戲’也作‘壓台戲’”。《漢語大詞典》的看法更“前衛”一些,它把“壓胄子”作為“壓軸”的等義條目(也把“壓軸戲”作為“壓台戲”的等義條目),把指最後一個節目作為主義項,把指倒數第二個節目以“另有一種說法”的形式作為次義項;其所以稱“壓軸”謂其質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壓住全台”。

由此可見,程乃珊說梅蘭芳演最後一場戲是“壓大軸”,并非無由。

另外,談談“大軸(子)戲”的内容、性質以及地位問題。首先,此類戲并非都是無關緊要的以武打為主的帶有诙諧風格的簡短的“送客戲”。章先生在文章中說:“而最末一出戲,則是全武行的武戲(本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加演出)。這類戲占用時間也就是一刻鐘,所謂‘一打一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就雙方開打,打幾回合勝負一定,戲就結束)。……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真正(的)好戲乃在倒數第二出的壓軸。”其實,章先生這裡說的是另一類“大軸戲”,而起初的“大軸戲”并非如此。麻文琦等《中國戲曲史》(文化藝術出版社)說得很清楚: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演出時的規矩,“最後演出‘大軸子’,一般是班中新排演的全本大戲,需要分天接演,全劇用十餘天才能演完。……‘大軸子’的演出,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齊全的角色配置,吸引觀衆的熱鬧場面”。那時流傳着“三慶的軸子”之說,“就是指三慶班以演出陣容龐大、情節曲折的連台本戲見長”。這一傳統一直流傳下來。再看《張君秋戲劇散論》(中國戲劇出版社)的有關叙述:“通過這次借台演戲,師父對我的前途有了較大的把握,因此,他就開始給我教排整出的大軸戲了,像全本的《玉堂春》、《王寶钏》、《探母回令》、《龍鳳呈祥》以及《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等。”

其次,被“壓”的“大軸戲”就一定遜色于“壓軸戲”嗎?不一定。起初,壓軸戲甚過大軸戲,這一傳統大約始于京劇的源頭。乾隆年間徽班在北京演出時的規矩是:一般分為三個軸子,先演出時間較長的“早軸子”,演出時,觀衆不多;“中軸子”用班中優秀的藝人出演三出“散套”,其中末一出,也叫“壓軸子”,是全班中名氣最大、技藝最佳的演員演出;最後演出“大軸子”(參見麻文琦等《中國戲曲史》)。但是随着戲劇的發展,後來大軸戲超過了壓軸戲。請看兩段有關的叙述:

有一次是梅(蘭芳)由美新回,在北平開明戲院演《汾河灣》,在美×演出此劇的譯名為“一隻拖鞋的問題”,其号召力之強,據說曾有請求再演18次的盛況。那次壓軸戲為尚和玉的《四平山》……就在這嘈雜聲中大軸《汾河灣》上場,……但梅老闆一登場馬上是一個碰頭好,……還有一次是在第一舞台唱大義務戲,大軸是梅老闆與楊小樓合演的《霸王别姬》,每演這出戲都是轟動九城,萬人空巷。(齊崧《談梅蘭芳》,寶文堂書店)

壓軸戲是毛世來和詹世輔合演的《小上墳》,大軸戲是李世芳和袁世海合演的《霸王别姬》……戲演得格外精彩,世芳的名聲從此更為顯赫了。(葉盛長叙述的《梨園一葉》,中國戲劇出版社)

從上例可以看出,充當大軸的戲往往是在國内外很有影響的;大軸戲演得要比壓軸戲精彩;演大軸戲的演員的名氣或影響要比演壓軸戲的演員大得多。至于另一類以武打為主的帶有送客性質的大軸戲卻不是很受歡迎(那時戲劇界有“軸子一上就套車(離場)”之說),畢竟人們對以唱、念(尤其是唱)為主的文戲更感興趣。

随着戲劇演出程式的不斷革新,當這一類有完整劇情的“大軸子”超過壓軸戲的時候,另一類“大軸子”即那種沒有什麼情節的、以武打為主的、帶有诙諧色彩的“送客戲”也就逐漸衰亡了,代之以全體演員站到前台鼓掌謝幕,歡送觀衆離場。因此,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壓軸戲”就是“大軸戲”或“壓台(場)戲;“壓大軸”就等于說“演大軸”或“唱大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