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有名的一句話,人盡皆知,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很多人經常挂在嘴邊。但人們理解不一,或者說理解得并不到位。今天來探讨下究竟該怎麼理解這句話。
原文出處《衛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顔淵第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對這句話的解讀有很多,普遍認為是:
1、自己不喜歡(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别人。
2、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就不要去要求他人。
這麼理解對不對呢?是沒問題的,但還不夠,隻說到了一個面,還不到位。
自己不喜歡就不強加給别人嗎?你不喜歡打球,就不要強迫别人打球,你不喜歡聽音樂,也不要求他人聽音樂嗎?那麼如果是你喜歡的呢?你喜歡吃面食,就可以要求他人也吃面條嗎?你喜歡看電影,就可以要求别人也看電影嗎?
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他人嗎?你爬不上那座高山,就不能要求他人了嗎?你開不了飛機,就不能要求别人開飛機了嗎?人各有異,你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很難做到嗎?你要求别人去做能夠力所能及的事情,怎麼就不可以呢?
這麼理解确實體現了一種儒家“寬恕”之道,但孔夫子的思想要比這深刻,做起來也更難。孔子的思想是從更廣的角度看待問題,體現了“中庸和諧”之道。
但這句話究竟該如何理解呢?
要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得看下面這句話。
《公冶長第五》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施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願意施加在别人身上。這才是真正的“寬恕”之道。不管你喜不喜歡,也不管你能不能夠,你要設想自己是對方,換做是你,你願不願承受來自他人的善意或惡意的施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含義是:自己不願意去承受的不要施與他人。
不管那種施與是否真的在幫助對方,也不管那種施與是否真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要明白的是,當你要施予某種東西或理念給對方的時候,你要認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對方,你真的願意承受這些嗎?
理解這句話後我們該怎麼做?對于惡意或者别有用心的施與,法律會制裁,社會也會譴責。但對于善意或好心的施與,人們往往會覺得理所當然。我都這般待你,你居然還那樣。當你苦口婆心勸誡他人,希望給别人美好的時候,你一定要仔細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隻有當你知道人各有異,人和人是不同的,人和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你才能真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孔子的核心思想有“仁”和“序”,還有“忠”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好完美诠釋了這個理念。首先要有仁愛之心,讓别人更好而不是更壞,同時要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心存寬恕而不要強人所難,還要保持和諧有序,尊重差異,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制施與他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境,也有不同的生活追求,我們要真正換位思考,尊重人性和自由。
《論語》、《道德經》逐章解讀,基于當前社會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實事求是、謙卑恭敬;道法如飛、從善如流。
理解《道德經》
如何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思想真的反動嗎?
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道德經》:宇宙的本質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和《論語》等國學經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