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春秋》,《左傳》又是部什麼書?認識《春秋·左傳》
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品讀《左傳》。那到底什麼是左傳,該怎麼給左傳定位呢?這是我們品讀左傳必然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是專門解釋春秋的傳,是一部偉大的曆史學著作。這裡有一點常識要普及一下,就是傳是什麼?簡單地說,傳是解釋經典的著作。那麼經又是什麼呢?所以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經和傳的内涵。
在這裡經和傳是一對概念。
經字的本義是古人織布時的經線,也就是主線,主軸之意,這裡的經實際上是指經典,經典就是公認的權威性著作,典籍。孔子時代儒家的典籍主要是他們學習的内容:詩、書、禮、樂、易、春秋。詩就是我們熟悉的《詩經》,在當時不僅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凡是貴族和知識分子都是要把它當作典籍來讀、來學習的。書是指《尚書》,記是《禮記》,樂是《樂記》,易是指我們非常熟悉的《周易》。再加上春秋就是當時的六經,後來因為《樂記》亡佚了,所以隻剩下我們非常熟悉的五經了。四書又是朱熹從五經中截取的精華部分,單獨拿了出來,成為四書。所以,我們平常說的四書五經,它們的全部内容其實就是五經。
傳是指解釋經的著作,《春秋》有三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這三傳各有特色,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左傳》。當然,随着時間的推移,後來這些春秋三傳也都上升為經了,對他們進行專門解釋的著作也有很多。
既然左傳是解釋春秋的,我們就不能不先說說春秋了。
《春秋》是古代的史書,是日常之備,不可或缺的。它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秋一書還不是完全的一回事。《漢書·藝文志》講:“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這些史書的作用就是為了警戒君王,有重要的勸勉作用。當然,這裡的《春秋》和《尚書》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止天子,他們也不是一本書,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兩本書,而是各國的曆史書,隻是所記内容不同而已。《春秋》記事,《尚書》記言,尚就是上,上下的上,古代指國君,尚書就是國君每天說的話,可見其内容也是極其廣泛的。春秋是列國史書的通稱,各國還有自己的專名,比如晉國叫《乘》,楚國則稱為《梼杌》。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秋》一書,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春秋》編訂的,稱為《春秋經》,是中華民族第一部編年史書,也是一部曆史散文集。在戰國時期和《詩》《書》《禮》《易》《樂》并稱為“儒家經”,當時還沒有把《春秋》列為經。當然,諸子百家的經書肯定是不一樣的,《春秋》是儒家的經典之一。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緻使《樂》遭遇厄運,沒有了。于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士人又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孔子所編訂的《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簡史,也是最早的私家所著的曆史著作。《春秋》的記事,從魯隐公元年開始,曆經魯隐公、桓公、莊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一共是十二公即十二人國君。從魯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共記述了242年間的曆史事件。《春秋》的内容以魯國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
當然,各國史書太過繁亂,因而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春秋進行大量删減與修改,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而且這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按時序将曆史事件排列起來,有所取舍,有詳有略,這就是春秋筆法。但是春秋還有另一個重大作用,就是微言大義。《孟子·滕文公下》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可見孔子修春秋是有明确目的的,而這一曆史散文已經成為我們非常寶貴的思想财富。不過,相對而言,春秋是太過簡略了,所以才有了春秋三傳,三傳各不相同,我們重點講的是左傳。至于左傳的具體内容特點,我們下一講再詳細談。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