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被稱為期待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發現并驗證提出。他們在奧克學校做了一個實驗,先對小學1~6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實為智力測試的試驗。然後,在這些班級中随機抽取約20%的學生,并讓教師得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後會得到發展”的積極暗示,使教師對這些孩子的發展期望值更高。在8個多月的學習後,再一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低年級被期望的學生,較比其他年級的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與智商較高或較低的學生來比較,這一傾向在智商為中等的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顯著。這一結果表明,教師的期望會影響到被期望的學生,被影響的學生往往也會朝着教師期望的方向變化。
也就是說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或仰慕的人的影響。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緻被評價者被其觀念影響,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佳。羅曼·羅蘭說過“先相信自己,别人才會相信你”,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是體現了這點,它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要對自己的能力持積極态度,同時對評價者來說,多贊美多期待别人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這種期待值會化作力量,使他人得到向上的動力,從而實現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浦路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雕刻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拉泰亞,并向神祈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弗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成為了一個人隻要對藝術對象有着執着的追求精神,便會發生藝術感應的代名詞。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這時人類有别于動物的地方。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導緻他的一些個性缺陷。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你期待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隻要充滿自信地期待,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就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地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産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态度。因此,隻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即使所把持的資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會得到你所期望的結果。所有的不平凡都是從平凡中來的,你看起來閃光的東西都是從家常中來的,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是美好的,不要讓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灣,而應該揚起奮鬥的帆,駛向現實生活的大海。
-End-
「有用就擴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