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鄭和航海圖》)
編者按: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國務院批準每年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并将其作為國家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今天是2019年7月11日,又逢“中國航海日”。今天,讓我們從2017年4月27日新華社發布的《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迹”》一文中,了解一下大航海家鄭和的故事,以及他在南海留下的“足迹”。
------------------------------------------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采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迹”?
鄭和航海圖:我國最早遠航圖集上的西沙與南沙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經南海,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當時史上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
600多年過去,風大浪急的南海,依然不時傳來鄭和船隊的消息,譬如在南海北礁等地打撈出水的部分明代沉船遺物,錢币以“永樂通寶”居多,有考古學者推測可能與鄭和船隊相關。
煙波浩渺的南海,更是保留着大量鄭和船隊的記憶。其中,《鄭和航海圖》便是船隊留給世人的一份珍貴記錄。這部我國最早的遠航圖集,繪出了鄭和下西洋所經區域的地理概貌。
在這份航海圖中,明确标示了“石星石塘”“石塘”和“萬生(裡)石塘嶼”等名稱和相對位置。南海諸島地名專家劉南威認為,它們分别指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
鄭和下西洋的部分随員,後來撰寫了一批有價值的文獻,像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蕃國志》。如今,馬歡島、費信島、鞏珍礁均出現在了南海諸島地圖上。
島礁沙洲:海面上下的鄭和印記
千百年來,海南島漁民在南海諸島進行漁業生産,對南海諸島的島、礁、灘、沙進行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命名。中國政府為行使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也多次對其進行官方命名和核定公布。
1947年,當時的中國政府為紀念鄭和船隊在南海諸島的活動,公布西沙群島西面的島群為“永樂群島”,東側的為“宣德群島”;鄭和及其随員以及與之相關的施晉卿、梁道明、楊信等的名字,也都出現在了南海的一些島礁沙洲的名字中——鄭和群礁、尹慶群礁、費信島、馬歡島、景宏島、晉卿島、道明群礁、楊信沙洲。
1983年4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标準地名公布,這些與鄭和船隊相關的名字得到保留。看到這些名字,不禁讓人想起鄭和船隊馳騁海上的情形:“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
專家指出,用曆史人物命名是國際慣例。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航海行動,用這些人物命名,意在紀念他們在和平外交、播撒中華文明、開拓航線和造船技術等方面的重要貢獻。
海底命名:南海海底的“鄭和船隊”
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目前正在我國南海調查區開展科學調查,“蛟龍”号載人潛水器下潛南海海底,探尋科學的奧秘。南海海底并非平坦無垠,而是地貌類型衆多,高山峽谷,不一而足。
在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漢代航海家甘英命名的“甘英海山”,也有以三國時期航海家康泰命名的“康泰海丘”、以元朝航海家汪大淵命名的“大淵海丘”,但最多的則是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命名。
在以中英雙文形式公開發行的《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中,記者看到,标注的南海海底地名,有15個海底地名以明代航海家命名,如馬歡海丘、費信海丘、朱真海脊、尹慶海山、景宏海山等。此外,還有以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命名的“長甯海丘”,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南海海底地名有的以中國曆史人物命名,有的取材唐詩宋詞等,這些海底地名蘊含着濃郁的文化特色,如‘杜甫海丘’以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命名,‘明月海山’則取材于李白的詩歌《關山月》。這些與曆史人名有關的海底命名中,與鄭和下西洋相關聯的最多,顯示鄭和船隊的大航海尤其值得今人紀念。”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朱本铎教授說。
多年來主持南海海底地名工作的朱本铎表示,《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是利用我國30多年來在南海取得的最新實測調查數據編制而成。通過這次編圖工作,系統命名了南海海底主要地理實體,極大地豐富了海底地理實體名稱。(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