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五眼井
作者……于榮華
去濟開會返回的路上,看天色尚早,便去了長清區雙泉鎮西南的山套裡,有一個群山環抱的美麗鄉村,“名曰五眼井”。
小村山青水秀,一條小河從村中流過,河道兩岸的房屋高低錯落有緻,村民世世代代傍河而居,這裡民風淳樸,人們善良,都吃一口井裡的水,山石建的房屋冬暖夏涼,處處顯着一種古色古香的田園風光。
五眼井村有1000多人口,作為一個邊遠山村,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增多,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原來的石院石屋已滿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于是,後來一些有條件的村民陸續拆掉了老院老屋,蓋起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原來院子小的村民在另外的地方蓋起了新房後,原來的老房子就保留了下來,到今天,這樣的老院落、老屋子反而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隻能作為回憶先人的生活與活動範圍,感慨先人的智慧和勤勞的場景了。
村中修長的石闆小巷,古樸的石頭房子,随着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有些石頭屋已經廢棄了,但從年輪上看,越發透着一種古樸厚重,滄海桑田,天長地久的意境。五眼井村,是一個很有曆史感的村落,己建村六百多年,原村名魏家莊,因明代洪武年間,魏氏來此定居而得名。
在五眼井村的石條上漫步走來,不時可以感受到來自久遠歲月的深厚底蘊。村東邊兩條小巷交叉處的一座小院裡,園内雜草叢生,石屋破舊不堪,但看起來挺規整,平時已經無人居住了,看來荒廢很長時間了,院子門口老式木門上,主人過年時貼的大紅“福”字很是醒目。看起來棄舊迎新,福從東邊來。
最讓人稱奇的是小院裡那棵古槐,看樹的年輪應該有些年頭了,它粗壯的樹幹不甘寂寞地伸出院外,看似像個返老還童的老者,直沖雲天,初夏時節,郬郬青青,枝繁葉茂,古老中蘊含着勃勃生機,給人一種積極向上不可阻擋的力量。
清代嘉慶年間重修了這口五眼井,嘉慶字樣的石碑在井的右側,上刻”五眼井”,光滑的石條上有五個井眼,于是村名便得“五眼井村”。恰巧有村民前來打水,便讨要一杯品嘗,果不其然,甘甜可口,清澈透明,有泉香而酒冽的味道。這口井養育了世世代代的村民。
濃密樹木掩映下的“五眼井村”,在歲月的光陰中是如此的恬靜怡然,幽靜絕塵,數百年的老槐樹被戰火幾盡燒毀,但近幾年又發側枝,煥發了青春,枝繁葉茂,越發顯得古樸厚重悠久,古樸得令人不舍輕易回歸凡塵。
很多像我一樣慕名來五眼井村探古尋幽的人,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失望,偌大的一處村子,隻有零散幾處還保留着原生态的老院老屋,而它們和斑駁的石階小巷一樣、曆經滄桑的古槐,保留了人們對古村的向往和追憶,随着老一輩一輩的故去,隻能是給後輩留的是一種叫鄉愁的念想。
這一處規整的石牆,古院落為天齊廟,占地約二畝多,正門朝西,兩棵古柏環抱左右,院内古建築兩座,西邊是天齊殿,東邊稍靠前的是聖母殿,因年久失修,傍邊的配房己落架,岌岌可危了。
在正殿東邊,平行分布着一座觀音殿,規模比正殿要小一些,小小的觀音殿卻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殿門兩側的兩個窗戶都是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金錢窗”,非常精緻,也透着一種神秘。
規模不大的天齊廟,卻同時供奉着道、佛兩家神靈,一方面體現了五眼井村百姓的包容大度,信仰不同,和諧共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曆史上多種宗教取長補短的現象曾長時間存在。
天齊殿為一三開間的大殿,磚石結構,青磚青瓦,前臉出廈,屋中間起脊,殿内及四周皆有繪畫,内有石碑多處,大都模糊不清了,大門口處的一方石碑上,依希能辨大清乾隆字樣,西牆上重修天齊廟落款為,大清同治二年勉強能識,但關于天齊廟最早的建造年代己無從查考了。
作者,于榮華,退休職工,64歲。
愛好就近的民俗古老的傳說并記錄分享。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