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散養仍然是現階段羊養殖的一個主要方式,除養羊專業戶外,多數養羊戶把養羊作為副業。究其原因是養羊戶認為養羊的效益低下。為提高散養戶養羊的經濟效益,經過走訪調查,對羊的養殖增效技術進行了整理,供廣大散養戶參考。
一、 搭建羊舍環境條件差
羊舍簡陋是多數散養戶沿襲的"低投入、高産出"的傳統養殖模式。羊是喜幹怕濕的動物,長期與潮濕污濁的地面接觸,易患寄生蟲病,而且生長緩慢,不易發情、配種,緻使生産性能降低。因此,搭建羊舍應選擇地勢高燥、向陽背風、水電條件較好的地方。最好建面南坐北的半封閉羊舍,有條件要安裝固定飼槽和飲水器皿。
一些農戶卻把羊舍建在低窪、潮濕、背陰的地方,一是不利于羊舍排污、防潮、保暖和通風;二是圈過于簡陋,冬季既起不到保暖作用,夏季又不隔熱、遮雨,舍内環境條件差,達不到舍飼的要求。
二、 引進品種
要想提高羊的養殖效益,優良的品種起着關鍵的作用。很多散養戶抱着想當然的态度,一般利用自家繁殖的公羊作為種公羊進行近親繁育,造成羊隻種質退化、良莠不齊、生長緩慢。另外,往往還出現配種時間不合理或母羊配種年齡偏低等問題。因此,要加強選育及改良力度,在長期飼養中,由于不重視引入外來血液,羊隻自由繁殖,造成後代羊群品質逐年下降,對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 應與當地規模養殖戶聯系引入本群以外的同品種優良公羊進入本群,可使羊群的品質得到恢複;也可引入與本群不同品種的優良公羊和母羊繁殖,通過雜交使本群羊的品質得到改良,對不宜做種公羊的應及時去勢、淘汰、出欄,在本群中選擇無直接血緣關系的優良公羊和母羊進行繁殖,這樣可使羊群的品質得到保持。
2、 農村散養戶應組織聯合起來,成立養羊聯合體聯合體中抽出5~7戶各養一隻品性好的公羊,為其它農戶成員提供有償服務。聯合體也可與附近規模養殖戶聯系,除學習養羊技術外,聯合體成員的羊發情時,可到羊場接受人工授精,這樣避免每一戶都養公羊而造成的損耗,從而降低生産成本。
3、 引種時要考慮環境、草料結構等因環境、氣候、草料與引進地懸殊,引進羊的品種應考慮本地的環境氣候、草料結構能否适應。否則,即便品種再優良,若其不能與當地生态相适應,也不能提高羊的養殖效益。
三、适時放牧
沒有牧場,要利用農作物耕種的間隙在田間及時放牧,同時要因地制宜在田間地頭采用“一根木樁一隻羊”的放牧方式。中午炎熱,早晚涼爽,放牧時應該堅持早出牧,晚收牧,中午避暑。有霜天放牧時要晚出,以防止羊吃帶霜的草。嚴禁在潮濕泥濘的地方放牧、休息,以免引起風濕症和食入寄生蟲卵。羊飲水最好是潔淨的井水或自來水,不要飲污水。放牧地要先清除随意丢棄的塑料包裝袋、農用塑料薄膜等。羊如誤食後,塑料薄膜會在胃内與牧草混為團塊,形成瘤胃積食,越聚越大不能進入腸道,常導緻羊的死亡。
四、 免疫接種
大多數散養戶認為羊不需要免疫。羊對疫病的反應不像其它家畜那樣敏感,在發病初期或遇小病時,往往不易表現出來,因此,大部分散養戶認為羊不易生病,用不着預防接種,孰不知傳染病對養羊業的危害最大。由于部分養殖戶不進行免疫注射,使一些地方傳染病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羊死亡率高,經濟效益低下。要結合當地的春、秋兩季的動物防疫做好羊的常規防疫工作。同時應根據當地曆年發生傳染病的情況,在适宜季節例如用羊三聯四防苗、
五、觀察疫病
散養戶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隻羊的精神、食欲、運動、行為、姿勢、體溫、糞便等情況。可通過視診、觸診、叩診和聽診等簡便易行的方法進行。發現異常及時檢查,如有疾病及時治療,不能确定病因應立即與當地防疫人員聯系尋求幫助,對已發病的羊隻要隔離觀察治療,以防疫病的傳播。平時可以在羊的飼料裡或飲用水裡,加入益富源動物食用菌液,不但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生病,還可以減少羊圈裡的“怪味”。
六、準備草料
羊是草食動物,必須要有大量的草料供應。在農戶飼養的畜禽中,多數散養戶把羊的補飼地位排在豬和一些大家畜之後,有剩餘的農副産品就補飼,沒有就算了;在飼草短缺的情況下便以飼糧飼喂為主,殊不知羊是反刍動物,缺少飼草,消化系統内的微生物平衡體系被打破,時間長了消化機能破壞,使生長受阻,甚至引起死亡;或者是品質比較好的草料喂豬喂牛,品質較差的草料才喂羊。可以在羊的飼料裡或水裡拌入益富源微生物促長菌液,不但可以調節腸胃,促消化,主要可以起到增肥的作用哦。這種粗放的飼養管理方式不利于羊抓膘增肥。散養戶應在青草茂盛季節,收割飼草并晾幹,堆垛保存,并注意防雨防黴,到冬青貯玉米、黃豆稭稈等。
七、微貯飼料的方法
1、準備微貯設施 制作微貯稭稈大多利用微貯窖進行。微貯窖可以是地下式或半地下式的,應選在土質堅硬,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距畜舍近,取用方便的地點。微貯窖最好用磚和水泥砌成口大底小的梯形窖,斜度一般以6—8度為宜。 2、準備稭稈 選取新鮮無黴變的稭稈,微貯前必須切短,以便壓實,保證微貯飼料的質量,一般玉米稭切成2—3厘米長,麥稭和水稻稭可切成5—6厘米長。 3、準備菌液 益富源稭稈發酵菌液。
4、裝署 将切短的稭稈裝入微貯窖中,每裝20—30厘米厚,噴灑一遍益富源發酵菌液,要求噴灑均勻,使菌液與稭稈充分接觸。用腳踩實或用機械壓實。然後繼續裝入稭稈,裝20—30厘米厚後,再進行噴灑和踩壓,如此反複裝料,直至裝到高出窖面30—35厘米為止。 5、封窖 稭稈裝好後,一般可在最上層按每平方250克均勻地撒上一層鹽。然後用較厚的塑料薄膜蓋好,塑料薄膜應比窖口要稍大,以便保持窖内密封。蓋好後排除窖内的空氣,然後封嚴,再在塑料布上加蓋一層幹草,以便保溫。然後用泥土封閉壓實。 封窖後要及時進行檢查,防止踩壓,防止深陷,如出現裂縫或漏洞,應及時封堵以防漏水漏氣。在微貯過程中,更應防止漏水,一旦漏水,稭稈易腐爛變質。發酵時間的長短因氣溫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變化。一般10—40℃的氣溫條件下,經10—15天就可完成微貯發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