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至今出土的簡牍

至今出土的簡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7 01:28:28

3月18日,出土“中華第一長文觚”的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入選2021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使“簡牍之鄉”雲夢及簡牍出土大省湖北,再次受到矚目。

出土簡牍文獻,使塵封多年的古代文明得以重新再現。日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荊州博物館、荊州文保中心等簡牍發掘研究與保護單位,以及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偉,該中心推出的《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等書籍,對楚地出土簡牍進行了系統梳理。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

圖為:《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封面

“簡牍之鄉”雲夢頻現重要簡牍

2021年,鄭家湖墓地戰國晚期墓葬出土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牍),木觚正反兩面各七行,每行約50字,全文約700字,字體是典型的秦隸。項目負責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介紹,該觚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形制罕見,内涵豐富,學術價值重大。觚文載有謀士筡遊說秦王寝兵立義之辭,“縱橫”色彩濃郁,展現了一幅東方國家與秦争鬥、斡旋的曆史畫面,同時涉及了春秋戰國之際魏、越、吳之間的戰争關系,其中所載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戰”等事件為首見。觚文不見于傳世記載,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問類文獻,豐富了戰國後期政治史資料,是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珍貴文本。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2

圖為:雲夢鄭家湖墓地出土長文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早在1975年,距離鄭家湖墓地約3000米的雲夢睡虎地11号秦墓,就因出土秦簡震驚天下。該墓共出土秦簡1155枚,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如《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封診式》《為吏之道》等,是秦國基層官吏“喜”在日常工作中抄錄的,共4萬多個工整的秦隸漢字。專家認為,這批秦簡所載秦律,已形成體系,相當完備,代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在2017年央視《國家寶藏》第一季,主持人撒貝甯化身秦簡主人“喜”,上演一出穿越時空的“秦朝版‘今日說法’”,受到廣泛關注。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3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4

圖為: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出土楚簡紅外掃描照片

2021年底播出的《國家寶藏·展演季》,則以情景演唱的藝術方式,再現睡虎地4号秦墓出土的中國第一封家書“黑夫木牍”的傳奇故事。該木牍為兩面書寫,墨書隸體,為士卒黑夫給家裡的私信,叙述出征情況及索求衣物,從中可窺見秦統一中國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國情懷。

湖北是當之無愧的簡牍大省

“湖北出土簡牍數十批,約萬字,是當之無愧的簡牍大省。”陳偉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出土簡牍以湖北、湖南、甘肅、内蒙古、新疆等地居多,就内容而言,楚地出土簡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顯示,湖北出土重要簡牍衆多:1978年出土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竹簡,記載了用于葬禮的車馬及車上配件、武器、甲胄、駕車官吏等,是國内所見最早的竹簡文物。1983年出土的江陵張家山漢簡内涵豐富,《算數書》與《九章算術》相似,把算題分門别類歸于每章之中,并說明其求解方法,但比《九章算術》至少要早一個半世紀。1993年出土的荊門郭店楚簡,涉及大量儒家、道家典籍。其中,郭店簡《老子》(甲、乙、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戰國抄本,是研究戰國時期《老子》成書及流傳過程鮮活的資料。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5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位置圖

近年,湖北仍有多批重要簡牍出土。2018年,荊州胡家草場墓地出土一批西漢簡牍,是迄今所見單座墓葬出土簡牍數量最多的,共4642枚,創造了若幹個“最”。如:發現了最早的醫方彙編文獻,部分醫方與《傷寒論》《金匮要略》中的“經典名方”在藥物組成和功用主治上十分接近,把傳世經方的臨床應用曆史提前300餘年。醫方涉及治病、保健、育兒、種植、養殖等多方面,簡名為“令齒白方”,記載“以美桂靡之百日,而齒白矣”,是古人使用中藥桂枝或桂皮讓牙齒變白的方法。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6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椁室平面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7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竹笥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8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簡牍

2020年,荊州棗林鋪造紙廠墓地出土楚簡,涉及齊桓公與管仲治國、吳越争霸、墨家思想、相馬術等,部分可與傳世本及清華簡對讀,對研究先秦古籍的傳播、修訂、辨僞等提供了新材料。2021年,王家嘴墓地出土楚簡内容有《孔子曰》《詩經》,對認識今本《論語》《詩經》的體例、成書時間等提供新材料。首次發現的“雙列字符”,推測可能與音樂有關。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9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曆譜簡紅外掃描照片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0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編年記簡紅外掃描照片

陳偉稱,湖北出土簡牍衆多,應與保存條件有關。考古界說“幹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隻半年”,長江中遊地下水位高,相關區域水的pH值近于中性,利于漆、木、竹器的保存。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委會主任白雲翔也曾指出,雲夢出土包括簡牍在内的漆木器,在全國地位非常明顯和突出。一是因當時的人們大量用漆木器作為随葬品;二是因這一帶發掘了一批飽水古墓葬,漆木器泡在水中與氧氣隔絕,時隔2000餘年才可能完好保存。

越人記事還原古人日常生活

簡牍文獻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的寫本和刻本文獻,在中華文明發展、傳承的脈絡中具有重要地位。

陳偉稱,就文化典籍而言,不少簡牍文本與傳世文獻相同或相當,有助于了解傳世文獻的早期文本面貌及其形成年代和流傳過程,或訂正傳世版本中的訛誤。一批再現佚書,如郭店竹簡講述早期儒學觀念的《六德》、講述宇宙起源的早期道家文獻《太一生水》等,也十分珍貴。研究這些“地下之新材料”,對戰國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就司法而言,從睡虎地秦簡、漢簡,到張家山漢簡,大量秦漢律令簡牍的出土,為複原中華法系的早期面貌提供了依據。這也改變了日本學者關于中國秦漢時期沒有系統律法的觀點。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1

圖為:雲夢睡虎地秦簡(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就曆史而言,2019年,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出土楚簡,全面呈現楚國軍事禮儀,涉及楚國祭祀禮儀及楚國車馬及兵器裝備等記錄。這些資料對認識楚國軍事制度及曆史具有重要意義。又如,秦漢安陸縣治向無定論,通過對睡虎地漢簡梳理,可确定其在今雲夢城關。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2

圖為: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位置圖

“透過出土簡牍,從中觀、宏觀層面對曆史進行解讀,不容忽視”,陳偉說,“同時簡牍内容也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看作是古人文化生活的濃縮。”

“質日”類似于在日曆上記事,屬私人文書類簡牍。過去發現年份最多的“質日”,是嶽麓書院藏秦簡有三個年份的“質日”,但雲夢睡虎地漢簡的“質日”,竟連續記錄十多年。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3

圖為: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椁室平面

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睡虎地77号漢墓時獲得2000多枚簡牍,年代為漢文帝末年。陳偉等通過對“質日”類竹簡深入研究,了解到古人的鮮活生活。“看這些簡冊,就像在看自稱‘越人’的墓主人的日記。”陳偉介紹,越人很可能是安陸一名勤勉的基層官員,簡牍顯示他在鄉裡工作時總被借調到縣裡去,就連父親去世當天,他還在今黃岡地區出差,辦完喪事又馬上返崗。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4

圖為:荊州龍會河北岸墓地M324頭箱随葬器物

“質日”除記錄越人公務外,還記錄私事,如,具體記錄了墓主之母從發病到去世再到安葬的過程。部分竹簡還記錄,越人姐姐去世時,有81人來送喪禮,一位叫“熏”的人送來“酒食脯”,越人記錄在案,等到“熏”去世,他也前往送禮,如此“禮尚往來”記錄了十幾年。而當時有的年份初伏多達20天、中伏多達30天,前所未聞。

“不同于傳世文獻的大事記,簡牍透露的人間百态,為傳世文獻所鮮見。”陳偉說。睡虎地秦墓出土書信簡牍中,出征士兵向家人索求衣物時,連用三個“急”字催促,在今天看來好像十萬火急,其實屬秦人表達急切的普遍用法,在其他出土簡牍中也有類似運用。同樣在這封家書中,士兵還問候了一大批人,從母親、哥哥,到新婚妻子,甚至鄰居,“這樣看來,秦人寫信習慣反複問候,同時說話稍稍有些誇張。”陳偉笑稱。

秦簡中還大量發現九九乘法表、買賣時所用的“券”及大型交易中用到的刻尺,還有賬本、酒令、情書等,都與古人生活密切相關。陳偉介紹,裡耶秦簡以官府文書為主,但也發現了“酒席邀請函”,“願意參加的就在上面寫姓名加‘諾’,可以說是最早的‘跟帖’”。他認為,簡牍文獻的多樣化,可以反映出當時一般性書寫、閱讀能力已相當普及。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5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律令簡、經方簡紅外掃描照片

至今出土的簡牍(出土簡牍重現塵封的文明)16

圖為:荊州胡家草場墓地M12出土西漢律令簡、經方簡紅外掃描照片

借助紅外技術開展古今對話

古文字與簡牍學研究屬“冷門絕學”,要對出土簡牍開展學術研究,首先要過釋讀關。老一輩學者傳統治學難免坐冷闆凳、下苦功夫。陳偉對出土文物“鄂君啟節”的研究,就伴随其學術生涯數十年。他曾通過大量研究,對“逾”進行新的解讀,進而确定此處的“鄂”不在今武昌,而在南陽盆地。該觀點糾正了郭沫若等大家的偏頗,而将“逾”解讀為“順流而下”,也為後來學術界所廣泛采納。

近年科技發展給出土簡牍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陳偉稱,出土簡牍曆經千年洗禮,難免字迹不清,以前靠肉眼鑒定,鑒别難度非常大。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引入紅外技術,透視滲入簡牍内部的墨迹,在表面字迹模糊、脫落的場合,很多時候也能幫助研究者看清原有筆畫。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一件木闆地圖,根據常規照片,将表示方向的字釋讀為“上”。但在紅外影像的幫助下,一個傾斜的“北”字躍然眼前。陳偉說,中國唐代以前的地圖,基本是上南下北,将放馬灘地圖中的“上”改釋“北方”後,可知該地圖和唐代以前的其他地圖一樣,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古地圖方位的認識。

數據庫也是該中心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借此對海量古籍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分類、錄入。據介紹,該中心開發了中國古代簡帛字形、辭例數據庫,包括已發布的全部楚簡資料、部分秦簡牍、漢簡牍資料和古代字書數據,可實現對單字、偏旁以及辭例的檢索,目前已錄入139000條單字圖形和相關文例數據,發布在“簡帛網”上供研究者共享使用。此外,該中心還與武漢大學大數據研究院、武漢數文科技合作,研發中國簡帛文獻綜合數字平台,計劃把國内迄今出土的大約30萬枚、300萬字的簡牍圖像、文字和相關文獻全部收錄在内,将出土簡牍上的“中國記憶”用數字形式永久保存,幫助研究者更好地開展古今對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田佩雯 通訊員 張君 李靜)

來源: 荊楚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