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一位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天,翻來覆去睡不着覺,皇後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當地人向來以胡須的長短衡量學識多少,而這位要登基的皇帝胡子很短,他擔心登基後壓不住群臣。皇後聽了,便剪下自己的長發,接在了皇帝的胡須上。第二天早朝,群臣見皇帝一夜之間胡須過腰,認定其為天之驕子,無不拜服。這一佳話流傳開來,人們便以“結發”來指代互助互愛的夫妻。
當然,這隻是個傳說。以“結發夫妻”指代原配夫妻,另有來由。其源自古代婚俗中的“結發儀式”。據《禮記》記載,古代女子許嫁之後,要用一種發繩将頭發紮起來,以表示已經有婆家了。這條紮頭發的繩子要等到成婚之後,由新郎親自解下來。這種婚俗被人們稱為“結發儀式”。“結發儀式”是由古代的“成人禮”衍生而來的。在古代,女子15歲便被視為成年人,人們會為她舉行“笄禮”。儀式中,女孩改變少女時的裝扮,将長發紮攏起來,表示可以嫁人了。
另據史料記載,并非女子年齡到了15歲必須舉行笄禮,而是在許完人家之後舉行笄禮。由此,笄禮也就成了婚俗的一部分,後來便演變成了“結發儀式”。到了唐朝,這種結發儀式已經淡化。新婚夫婦會在新婚儀式結束後,喝交杯,然後各剪一绺青絲系在一起,以表喜結連理,夫妻同心。因而才有了“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詩句。随着婚禮習俗的變更,這種結發禮雖然已經不再拘泥于形式,但是人們還是習慣沿用“結發夫妻”來指代原配夫妻。
擴展閱讀:伉俪
在贊美事業上較有成就的夫妻倆時,人們經常會用到“賢伉俪”;說到夫妻情深,人們也會說“伉俪情深”。可見“伉俪”是“夫妻”的同義詞。這個說法起源甚早。據《谷梁傳》:“使世子伉俪喉之禮而來朝。”其中的伉俪解釋為結緣配偶。後來,孔穎達作注說:“伉俪者,言是相敵之匹偶。”于是,人們就稱那些男女雙方都在事業中有所建樹的夫妻為“伉俪”。後來,一般夫妻也使用這一稱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