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蒲長廷)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9月8日在北京公布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産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别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因此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制造,将摩爾定律延伸多代取得的成就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今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在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産優質水稻新品種中做出開創性貢獻。
袁隆平開創性地培育出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使雜交水稻成為可能,并得以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産中,極為顯著地提升了水稻的産量。不同親本雜交所産生的後代其性狀會優于親本,這種現象稱為雜種優勢。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況下難以存在不同親本水稻的雜交後代,雜種優勢亦不能得以體現。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雜交水稻育種體系的成功,證明雜種優勢同樣可适用于水稻,由此奠定了利用雜種優勢有效地選育高産高抗水稻品種的理論基礎。
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後,張啟發和李家洋開拓性地将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于水稻育種中。張啟發創造性地構建了水稻“永久F2群體”,闡釋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學基礎,并首次發現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顯著地降低了雜交育種的随機性,極大地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與張啟發在雜種優勢的工作相輔相成,李家洋緻力于研究水稻株型對其産量的影響,發現水稻分蘖數和穗型是産量的決定性因素。他提出通過株型間的特定組合尋找在光合作用效率與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來設計選育高産優質超級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為指導,李家洋培育出20個水稻新品種。自2016年起,這些水稻新品種的種植面積已達3千5百萬畝。
據了解,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産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據此頒發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獎勵他們的卓越成就。大獎獎金共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688萬元),每人獲三分之一獎金。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做出創造性貢獻,他們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别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大獎獎金共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688萬元),馬大為獲得50%獎金,馮小明和周其林平分另外50%獎金。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林本堅,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制造,将摩爾定律延伸多代。林本堅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所開拓的浸潤式微影(也稱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電路的制程,使先進半導體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續縮減為細微納米量級,在過去十五年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為建造最強大的計算和通信系統做出了關鍵貢獻。他将獲得大獎獎金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688萬元)。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産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在确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确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确定。同時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和畢馬威組成監督委員會,監督整個評獎過程。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目前由21位國際知名科學家組成。據了解,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人民币約688萬元), 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原創作品拒絕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聞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