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首先我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可以說是中國人必過的重大節假日,其重要性可以說和春節不相上下,既然是這麼重要的日子,那麼無論是居家團圓,還是在外孤單,無論是喜悅還是沮喪,文人都願意在這一天描述自己的心情。
在中國曆史上,在中秋這天寫詩、寫詞、寫文章的名人可以說數不勝數,但是在所有的關于中秋的文學作品之中,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絕對是巅峰的存在,之前以史為鑒寫過《此詞一出,餘詞皆廢!蘇轼這首詞被稱為中秋詞的巅峰》,也是解讀了這首經典詞背後的故事。
但是蘇轼寫完這首詞後,其實他也沒有想到,這首詞直接傳到當時的皇帝宋神宗耳朵裡了,那麼皇帝看了蘇轼這首中秋詞,又說了什麼話?做了哪些事呢?
我們先來看蘇轼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背景。
在宋神宗熙甯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蘇轼因為反對變法,而得罪了王安石,因為蘇轼故意自請出京,先擔任杭州通判,後來在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改任密州知州。
可以說蘇轼自請出京這一做法讓他暫時躲開了變法的政治漩渦,但是代價就是他一直遠離政治中樞,甚至和關系非常要好的弟弟蘇轍已經七年沒有見面了,于是在熙甯九年的中秋節,蘇轼和同僚喝得大醉,然後面對明月寫下來了千古流傳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蘇轼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寫了這首詞之後,蘇轼在密州也沒呆多久就因為任期滿了而離開密州,後來又調任徐州、湖州當知州。
到元豐三年的時候,烏台詩案爆發,蘇轼一下子被貶湖北黃州,當了一個團練副使。蘇轼這個時候窮到了需要自己開墾東坡的荒地,自嘲為東坡居士。
在這裡蘇轼沒有好酒好肉,于是就拿大家都不喜歡吃的豬肉改良發明了著名的美食——東坡肉。
但是就是在蘇轼貶官黃州時期,蘇轼幾年前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終于傳到皇帝耳朵裡了。
根據明代李一楫編纂的《月令采奇》的記載,因為蘇轼的《水調歌頭》中秋詞寫得實在是太好了,一出來就傳唱天下。
到了元豐年間的時候,連宋朝首都開封都不斷傳唱這首詞曲,一度沖上當時的熱搜榜單,都被皇帝知道了。
于是宋神宗就找人把詞文拿過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寫的,等看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的時候,皇帝認為“瓊樓玉宇”指的是皇宮,而蘇轼這麼寫也是認識到自己遠離朝廷後開始思念朝廷,思念皇帝的意思。
于是宋神宗感歎道:蘇轼這個人,終歸是愛國愛君的呀。于是就把蘇轼從貶官黃州給稍稍換了個好點的地方,換到汝州去了。
熙甯丙辰中秋。東坡居士。歡飲達旦。大醉。作水調歌。兼懷子由。元豊間。都下傳唱此詞。神宗問。内侍上塵乙覽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句。上曰。蘇轼終是愛君。乃量移汝州。——《月令采奇》
這個故事在宋代的《古今詞話》裡也有記載,可以說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真實的。
而且蘇轼也的确在元豐七年的時候,從黃州遷到汝州。可以說蘇轼被貶是因為詩詞,被皇帝原諒也是因為詩詞,還是千古傳唱的中秋詞。
隻可惜蘇轼在赴常州上任路上,宋神宗就病逝了,沒有見到蘇轼最後一面,也算是遺憾。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
《月令采奇》
《蘇轼水調歌頭-中秋賞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