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戰國雙魚水晶玉璧

戰國雙魚水晶玉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3 16:00:09

市直 周明麗

有一種博學叫“抱玉握珠”;有一種氣節叫“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有一種珍貴叫“黃金有價玉無價”。人們總是把玉和吉祥、美好的人或事物聯系在一起。

中國,又稱玉石之國。玉器最早在古代禮制活動中作禮器,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種。《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可見古人以玉的形制、顔色來配合天地五行之說,從而産生了祭祀東南西北四方的禮器。其中,最為核心的是禮天之用的玉璧,地位最高。璧是一種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在安康博物館脈源安康展廳中展示了一對精美的戰國谷紋玉璧。

戰國雙魚水晶玉璧(安康戰國谷紋玉璧)1

1987年,漢陰縣月河金礦建築工程施工時意外發現一座土坑墓,出土文物被不法分子一哄而搶,幸得出賣成交時被文物、公安部門聯合出擊,攜手将珍貴文物60件(其中30件屬國家1、2、3級文物)全部查獲收繳。從随後的考古發掘資料顯示,這是一處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墓群,被盜掘的墓葬位于墓群東側,随葬品有玉具劍、玉璧、青銅禮器和漆器,無不彰顯着墓主人身份的尊貴。而玉璧則是這些随葬品中的佼佼者。

這對玉璧造型并不是十分規整的圓形,青玉質地,直徑約15厘米,厚2厘米,璧身兩面琢刻谷紋紋飾。玉璧最早産生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在戰國時期發展到鼎盛,那時所用的玉質材料多為新疆的白、青、碧玉,制作工藝細緻,玉璧的紋飾也是極其豐富繁雜,有蟠虺紋、蟠螭紋、雲紋、谷紋、龍鳳紋等,有的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分布的組合紋飾。細看這對戰國谷紋玉璧,選料便是青玉,上面的谷紋,是中國古代玉器上最常見的裝飾紋樣,整齊排列成密集形小乳釘,并呈漩渦狀,雕琢十分精細。谷紋的出現與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有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周禮》中解釋:“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谷,所以養人也。”古人将玉器上的谷紋看作谷粟的象征,蘊含着古人對萬物複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這對玉璧,作為随葬品,它們的大小、材質、紋飾等細節透露出古人對玉璧的崇敬和喜愛。

玉璧作為玉器中流傳最久遠的器形,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溫潤通透的特性,在玉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古人的社會生活和政治軍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發揮着特定作用。玉璧的功能主要分為四種:一是用于祭祀和禮天,二是佩飾品,三是信物或饋贈品,四是陪葬品。一般用來佩戴的玉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厘米以内,而殡葬用的玉璧直徑在15~25厘米。從安康博物館藏的這對玉璧直徑來看,可以推測應為喪葬之用。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逐漸的來美化自己,提出了君子佩玉的概念。把玉和人格等同起來,君子比德于玉,在社會上掀起了佩戴玉器的風潮。孔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玉的十一個美德,即“仁、知、禮、義、樂、忠、信、天、地、德、道”。在孔子看來,玉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折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挂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禮記》借孔子之言,将玉的自然屬性與儒家道德緊密結合,奠定了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儒學禮教用玉的理論基礎,成為君子為人處世、潔身自愛的标準,成為士大夫的道德規範,進而把玉推崇到品德美的極高程度,同時也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形成了“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美學思維,也是玉德理論的形式表現,在出土陪葬品中也會常常見到玉璋、玉璜等配飾品。

雖然圍繞安康月河金礦墓葬中出土的玉璧至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但從玉璧的發展演變,不難看出曆經多年,玉璧一直是美玉,是吉祥的象征。鴻門宴張良奉白壁救主、蔺相如“完璧歸趙”護國、司馬遷“大義退玉璧”保持清正廉潔……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讓玉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始終活躍在曆史舞台上。今天,借鑒古代玉璧,我們在冬奧會奧運獎牌上表達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華文化内涵;在以玉璧為主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中,向世界表達着和平的願望。我想,文化傳承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