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慶曆改革最終未能成功,但範仲淹等人的所作所為卻深刻影響着宋代的士風。範仲淹等“儒者報國,以言為先”的鮮明立場,揭開了宋代曆史上富于生氣的篇章。
仁宗之後,宋英宗以宗室身份而繼統。即位初期,有人曾經進言說:
陛下初臨禦,恭默不言,所與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盡天下之聰明哉?願申诏中外,許令盡言,有可采錄,召與之對。
這段話的内容,實際上是建議皇帝與更多的士大夫“共政”。對于這一意見,英宗“嘉納之”。
盡管英宗“有性氣,要作為”,但在位期間短,基本沒有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自仁宗後期至神宗前期,憂患意識強烈的士大夫們竭力抨擊苟且姑息的官場作風,紛紛提出救世良方。即以具有代表性的司馬光、王安石二人為例:
司馬光在此期間的一系列議論中,反複強調樹立紀綱、整饬風俗的必要;而王安石則以“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來總結概括。二人觀察到的問題與希望達到的目标可以說相當接近。但是,他們用以革弊的思路卻大不相同。
神宗繼英宗之後,“性氣越緊,尤欲更新之”。熙甯年間,“新法”大規模的迅疾推行,在朝野激起了強勁的政治沖擊波。新法直接的目标所指首先是國家的财政經濟問題,之所以演化成為集中而突出的政争,關鍵之一正是因為涉及了對于既得利益者的更革,從而引發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但正如司馬光熙甯三年在《與王介甫書》中所說,他們一個是“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另一個“方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在勢如冰火的不同立場、不同治世策略背後,有着共同的憂國憂民的熾誠精神。
神宗即位後,思慮“祖宗平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緻太平,以何道也?”。針對皇帝的發問,王安石尖銳指出前代帝王“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批評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意思就是無所作為。
次年八月,司馬光向神宗皇帝進《體要疏》,指出“祖宗創業垂統,為後世法,堅持執守其法,則可以統禦内外。”司馬光除弊的基本思路,是要振舉祖宗留下的政策和方法。
對于前朝遺産認識與态度的不同,決定了王安石與司馬光救弊緻治方略的重大分野。但力圖突破祖宗法度束縛的王安石,對于前朝法度中注重制衡、防患于未然的原則精神,實際上持有一定的認同态度。王安石并非完全站在前朝法度的對立方面,但他也從不将前朝法度理想化。
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恪守成法、順其自然來維持統治的穩定,而希望通過“擇利害”、“辨是非”,通過“詢考賢才、講求法度”的“大有為”措施,來達到強化中央力量、治弊防亂的目的。
在這一層面上,較之于司馬光、文彥博等人“前朝法度不可變”“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的主張,顯然見識高出一籌。
熙甯新法頒行之後,朝中衆多士大夫掀起了一波波要求恪守祖宗法度的聲浪。而對于“前朝法度”的理解與诠釋,事實上互不相同。不僅各派主張之間并不相同,同一群體内部也不盡相同,雙方也都會以祖宗故事作為防身的盾牌。
這種複雜的狀況,與“前朝法度”這個本身概念的複雜性質相關。其主旨無疑是保守祖宗基業,而“保守”的途徑,則主要是通過防範弊端。核心目标清楚而具體做法模糊,自然為時人留有足夠的诠釋空間。而祖宗的“故事”也很容易被不同政治人物引作強化個人立場的工具。
熙甯年間王安石與韓琦之間的往來争辯即是一例。
熙甯三年二月,時判大名府的韓琦針對青苗法進奏,反對興利擾民。他舉述“祖宗百年仁政”,建議仍“依常平舊法施行”。王安石以“周公遺法”竭力解釋,卻難使神宗完全信服。五年後,韓琦建議暫緩預買綢絹,王安石則不僅強調用度所需,而且對以“自前朝以來未嘗有過”堵塞了商量的餘地。
其實在發動改革的宋神宗心中,從來沒有放棄對于“前朝法度”的尊崇。他對于祖宗設範立制的深意,特别是維系制衡的原則,始終念念不忘。就他的目标而言,是要通過自己的作為,振興祖宗的基業。他和王安石,正是在“大有為”的訴求上聲氣相通的。
作為君主,神宗自有其希望能夠借助改革擺脫前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使其成為有宋一代,能夠“獨裁”的專制君主。王安石主持政事多年,有“得君”之稱,但他在緻呂惠卿的私人信函中“勿令上知”一語,卻犯下了人臣之大忌。
變法以來,神宗雖曾明确表示不宜在朝中“異論相攪”,但他在最高人事安排方面卻多兼用對于新法持有異議之人,明顯地留有“異論”餘地,這并非出于照顧舊臣的溫情,而正是要防備被一派臣僚所蒙蔽包圍。
從這一角度來看,帝王與執政臣僚對于發動改革的着意之處大不相同。
與王安石有隙的呂惠卿,不愧是政壇上有心計的人物,他向皇帝上交王安石給他的私人手書,有效地離間了這對君臣的關系。信中“勿令上知”的說法,無疑使神宗忿憤。種種“勿令”本是官場常有之事,長年徜徉于行政系統的官員們都自難避免,但這恰恰觸動了趙宋祖宗以來對于防範權臣的深切警覺。
可見即使是在北宋稍微寬松的政治體制和言論環境之下,帝王的警惕之處仍然是不能碰觸的雷區。對于一項政治活動的理解,不同的身份定然會産生不同的理解,在王安石眼裡,發動改革是振奮國家;在宋神宗眼裡,發動改革更多的借這個過程是打擊異己,成就獨裁。
成為戰友的條件的是利益使然,一旦不能很好的領會精神意圖,戰友則會瞬間被抛棄。王安石與宋神宗合作的熙甯變法,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