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區全面推進優校、優師、優學一體化發展——
一個老城區的教育高質量“奔跑”
本報記者 蔣亦豐
浙江省杭州市澎雅小學學生在學校樓頂農場采摘花生。學校供圖
滾滾錢江,煙柳畫橋,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境。
“古老”的上城區地處杭州中心地帶,地段優越,人才集中。全區現有學校202所,在校學生15萬人,讓每個孩子享有優質教育,上城人熱忱關切。區劃優化調整以來,上城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不斷放大強強聯合的融合效應,以打造優質均衡、人民滿意的“美好教育”引領區為建設目标,持續擦亮“上城教育”這張“金名片”。
實踐給出的答卷是,教育高質量發展既是系統工程,也需善用巧勁。“這些年,我們積極探索美好教育新路徑,全面推進優校、優師、優學一體化發展,持續擦亮獨具韻味的上城教育‘金名片’。”上城區委書記章燕說。
優校:校際“聯姻” 校内放權
天長、勝利、采荷、濮家、崇文、建蘭、采實……說起上城區,杭州老百姓随口就能報出幾家老牌名校。域内學校不乏“優等生”,但上城思考的是“讓家家門口都能有好學校”。
近幾年,上城區持續加大教育配套建設經費投入。2021年,全年投資17.3億元,16個中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100%完成。
增量文章做好了,域内資源也需盤活。上城區東北角的九堡街道,多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曾一度處于窪地。家長用腳投票,生源流失嚴重。危機“逼”出了改革,區政府找到杭州師範大學,“校地合作”的集團化辦學應運而生。
雙方簽訂5年協議,九堡街道3所學校合并成杭師大東城教育集團,創造性地架構了大學主導、理事會指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融為一體。每月一次理事會對各校的辦學環節提出具體建議,并給予有效指導。
教師驚喜地發現,白天上課時,杭師大原校長林正範推門聽課,現場點評;到了晚上,還有專門的學科培訓活動。按照約定,杭師大要完成集團教師的成長指标,幫扶工作是實打實的。“以前隻是聽說過這些大專家,沒想到現在成了我們的師傅。”教師沈穎淼說。
校地雙方以“項目引領、現場介入”的形式逐個攻關教育難點,不同校區之間也在發生着化學反應。課堂節、藝術節、社團節校際打通,學校個性轉換成集團共性。集團同時成立教師發展學校和藝術特色學校,垂直輻射各個校區。
成效立竿見影。集團由原來的三校五校區、學生2400餘人,成長為六校九校區、學生12600餘人的“教育航母”,獲省級以上綜合榮譽50餘項。九堡教育的窪地變成了高地,生源流失變成了報名爆滿。
“校地合作”模式收錄到了上城區教育共同體的“武器庫”裡,而另外9把利器同樣鋒芒外露:區域聯合共同體,抱團推進區域教育優質發展;教師聯盟共同體,以片區或學科為單位集群化培育師資;校企合作共同體,“初中—職校—企業”推動跨領域職業教育發展……今年上城區一口氣發布了十大共同體類型,将成為今後優質均衡的辦學指南。
群體發揮集群效應,個體則要釋放活力。
杭州市中小學生藝術團聲樂分團設在天杭實驗學校,指導教師多次帶團出國演出,成績斐然。然而由于沒有獲獎論文,班主任年限不夠,評職稱被卡住了。教師心情低落,校長邱曙光也很着急:“如果教師失了心氣,必然影響學校教學質量。”
轉機等到了,2018年學校入選上城區中小學教師職稱自主評聘改革試點,學校第一時間成立評審委員會,評審流程嚴格參照杭州市的“規定動作”,評審内容則由學校自選。教師們敏銳發現,論文淡化了,實績更加被重視。其中特别有一條,常年帶社團并獲得區一等獎以上,可折算成班主任齡。
“松綁”後的教師們,從琢磨論文改為琢磨教學——講台站得穩,教學質量高,社團帶得好。學校更是嘗到甜頭,職稱評審成了撬動教學改革的杠杆。“‘雙減’後,學校能迅速開出多個拓展課程,和大家長期帶社團的經曆密不可分。”邱曙光說。
在職稱評審權下放的同時,上城區也激活了一部分“财權”。按照該區的分配方案,教師參照公務員每年有一筆績效考核獎勵。但僅以職稱或教齡進行分配,難稱“績效”。上城區創新推出“校長統籌獎”,各校針對實際制定分配方案,向一線教師和班主任傾斜,讓真正幹得多、幹得好的教師有所得。
優師:階梯成長 校有“特級”
5年360個學時的點單式學習,是浙江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标配”,而上城區正是這項改革的發源地。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培訓模式轉變的背後是對教師成長規律的尊重和思考。”上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項海剛說。
海量的學習菜單,給教師提供了選擇的機會。近些年,上城區又創新推出人工智能學習中心、教育觀察實驗室、學情監測平台等,新技術為學習賦能。
全員充電的同時,職業生涯的“私人定制”也在進行。
今年剛入職的教師範蒙蒙,每周二晚上就會來到區教育學院,等待她的是一系列專業素養提升課程。“局長講師德師風,名師教我們如何跟孩子相處,課程主題很有針對性。”
“相約星期二”在上城區傳承了10多年,最初隻有一個培訓點。因其成效顯著,培訓點擴充到4個,新教師全員參與,為期一年。除了集中授課,還得走進名校現場教學,理論實踐兩手抓。最後,隻有拿到優秀結業證書的教師,才有資格參評“新苗獎”。
在上城區,教師成長軌道分為新苗、新秀、能手、風華、紅燭5個階段,每個階段設定相應獎項,分别覆蓋30%的教師。比如,3年教齡以内申報“新苗獎”,4至10年對應“新秀獎”。每個階段單獨申報,曆史獲獎情況不作為必要條件,教師“跳一跳夠得着”。
上城區教育學院院長王莺介紹,不同階段的教師都能獲得專屬的專業成長服務。新苗側重學習,紅燭關注職業榮譽感。針對年富力強的新秀、能手,則是多壓擔子,以賽代訓,提升教學的實戰力。“全省班主任技能大賽一等獎被我區教師包攬,跟平時的苦練是分不開的。”
“五階段”構成名優教師成長的第一平台,繼續向上又有區學科帶頭人、區特級教師、省特級教師等。尤其是區特級教師,上城區參照省特級教師的标準評出,既發揮名師效應,也為今後參評省特級儲備人才。
找準路徑,拾級而上,上城區的名師隊伍不斷壯大。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專題研究人才激勵政策,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同時,統籌部分專項資金用于名優教師的獎勵。該區現有省特級教師54名,區特級教師37名,數量上領跑全省。
有了特級教師優先受益的是本校,但在項海剛看來,“校校有特級”才是優質均衡的理想狀态。
馬益彬将要告别他的名師工作室了。3年前,他帶着區特級教師的頭銜,從勝利小學來到清河實驗學校。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支教,馬益彬人事随遷正式成為學校一員,除了日常授課外,還要成立工作室共享資源。
在約定的3年中,馬益彬招收了12名學員,将“信息技術複合教學”傾囊相授。區教育評估與監測中心每學期對他的工作打分,如果不合格,工作室會被撤銷。令馬益彬欣慰的是,他非但圓滿完成任務,還帶出了一名31歲的區教壇新秀。
目前,上城區已經實現“校校有特級”,有的學校甚至有幾個特級教師工作室。此外,學科名師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室也是全覆蓋,學校之間的名師資源充分盤活。
優學:思維課堂,社會學堂
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勝利小學教師林詹發現學生對第3段的關鍵句畫找不明。傳統課堂中,教師為節省時間會直接給出答案。現在,林詹引導學生說出選擇的理由,通過朗讀、比較、讨論,得出正确答案。傳統課堂或止步于此,而林詹進一步引導學生從2至6段中找出關鍵句,梳理出一張思維導圖把握文章結構特點。
思維課堂的樣态盡在其中。這項延續了十幾年的教學改革,初衷就為跳出學生思考時空被擠占、思維發展目标被矮化的窠臼,使課堂出現新特征:教學設計強調思維含量,互動生成強調思維表達,教學成果以項目、作品形式呈現。
為此,上城區編制了“思維課堂”教學指導手冊,包括一份教學方法建議書、一個備課框架表、一套評價量規以及一系列實際教學的示範案例。區教育學院微信公衆号同步推送教師應用的教學案例,供教師學習參考。
到如今,思維課堂在上城區深深紮根、開花結果。在浙江省教育質量綜合監測中,上城區學生高層次能力指數,教師的差異教育、引導探究、合作互動等3項指标,都顯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為推廣上城經驗,該區還牽頭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思維課堂”教學研究聯盟,輻射學校105所。
思維盡在課堂中,精彩亦在課堂外。
到了周末,如果不上培訓班,“爸爸去哪兒”的煩惱困擾着每一位家長。此時,隻要登錄上城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網站,2500多門課程任由挑選。比起培訓機構動辄百元以上的收費,這裡一節課隻要二三十元。學生在2至3個小時内,由專業教師帶着參加豐富的拓展體驗——去胡慶餘堂做一天“藥劑師”,在老巷子裡捏糖人,到運河邊監測水質……
項海剛告訴記者,上城區2017年就啟動改革,取名為“淘活動”。全區一至六年級學生一學期有6次免費課,其餘為普惠性收費。至今,“淘活動”參與人次近2萬,所有課程周周爆滿。
有了“淘活動”的打底,上城區成為杭州市第一個開展學後托管服務的城區。除此之外,該區還遴選出25所特色學校成立學習中心,在校内建設專業場館,供其他學校學生預約體驗。記者走進杭州市蔣築英學校看到,不到10畝地的校園專門拿出一層教學樓,布置了大量科學實驗設備,周五到此學習的外校學生絡繹不絕。
優校、優師、優學,構成了上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生态。該區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全省領跑。教好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幸福每一個家庭。上城教育,一路奔跑。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