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兩點是勿庸置疑的但還有最突出的一點是兼容并蓄既然談到文化,那首先得談談文化的特點: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有點飄渺在許多人心中,知識就等同于文化其實文化和知識是兩不同的概念知識是不能等同文化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華文化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兼容并蓄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淵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兩點是勿庸置疑的。但還有最突出的一點是兼容并蓄。既然談到文化,那首先得談談文化的特點: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有點飄渺。在許多人心中,知識就等同于文化。其實文化和知識是兩不同的概念。知識是不能等同文化的。
文化是人格,是涵養。而文化更是人性,是道德的準則,是人類文明的共識。文化不是職業的工具,是不可以用來謀生的。但知識卻是謀生的資本。文化是永恒的,她不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衰老。但知識卻是謀生的資本,是會随着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而衰老,死亡,消失的。
幾千年來,代表中華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能長久不衰,其原因她代表着人性,代表着人類的共識,代表着道德的準則。雖然她常常會受到某些學說或某些政治勢力的碾壓,甚至扼殺,但她終究會像鳳凰涅槃般地重生,并煥發出熠熠光彩。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到“文化革命”中的“黜儒批孔”。數千年來的風雨沖擊、輾軋、扼殺,沒能使她死亡,消失,相反更加使她神采奕奕。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傳奇。知識則不一樣,知識是可以用來謀生的,是謀生的資本。如石匠教徒弟打造碾米粉的石磨,木匠教徒弟修造車水的水車,當時全是謀生的知識和本領。但随着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達,這些謀生的知識,也會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死亡,消失。近代科技中的手機代替原有的傳呼機以及手機一代又一代的更新,這也形成了傳呼機制造工業及手機制造工業的一代又一代地死亡,消失。因此,知識是謀生的資本,但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及時代的進步而死亡,消失。 唐代的韓愈給老師這個職業下了這麼個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裡的“道”指的就是文化,“業”就是知識。
中華文化是兼容并蓄的。這和中國人的胸懷寬廣是分不開的。儒家文化不光和本土文化兼容并蓄,也和外來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博采衆長。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文化。佛教文化一直能和儒家文化及我國的本土文化和平共處。而在中國,三教九流等不同文化理念及各種派别文化,相安無事地處在一起,雖在理念上有稍許沖突,但還是奉守“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傳統理念。到南北朝時期,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長處,佛家、道家也接受儒家精神,儒、佛、道三家基本上有着相互尊重和融洽。到隋唐時,已經有了“三教合一”的形成。千百年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文化都能在我國的土地上和平穩定地生存、壯大,并不受到本土文化的排斥和輾軋,這就是中華文化能兼容并蓄的結果。但是在西方卻不一樣。基督教從古及今都仇視“異教”及“異教徒”。他們稱所有的非基督教徒者為“異教“,稱這些異教“令人惡心、異端、愚蠢而盲目”。科學家布魯諾因為堅持“日新學”被羅馬教皇視為是“異端邪說”的“異教徒”而被活活燒死。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視伊斯蘭教為“異教”,因而有了二百多年來的“十字軍東征”;法國天主教視加爾文教為異教,故有了1562年一1598年三十六年的與加爾文教的戰争;19世紀時期烏幹達地區的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戰争;19世紀時期烏幹達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戰争等等,這些都是西方利己文化最好的見證。
文化的不同勢必會導緻心胸的不同。儒家一直提倡律己與恕人,因而中國文人才有“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的氣概;儒家主張仁義,便有了“善為玉寶終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的詩章。這一切,西方文化是永遠也不可能理解的。如用晉代郭璞的詩句“借問蜉蝣輩,甯知龜鶴年”來隐喻西方狹獈的利己文化,是再合适不過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