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去一趟紹興,千萬不要錯過新昌縣的大佛寺,全寺以石窟造像為特色,有“江南敦煌石窟”、“越國敦煌”之美譽。
大佛寺是最早的彌勒道場,天台宗、律宗的祖庭之一,内名勝古迹衆多,規模宏大,是一個綜合性的文旅遊覽區。
其内,最罕見、最值得一見的的就是彌勒佛石像和千佛岩,有一種置身在“敦煌”的錯覺。
大佛寺的石窟最早始建于東晉,規模宏大,曆史悠久,寺内的一尊石彌勒佛已有1600多年曆史,通高16.3米,兩膝相距10.6米 ,其掌心可容10餘人,是中國南方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有“江南第一大佛”之說。
這尊大佛雕刻于懸崖絕壁之中,曆時約三十年才全部雕成,并與山體連成一體,堪稱大佛寺的“鎮寺之寶”。
南朝著名文學家為之撰寫《梁建安王造刹山石城寺石像碑》記,譽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但頗為遺憾的是,由于大佛所在的大殿正在維修階段,遊人無法進入裡面參觀。但通過無人機航拍,隻見大殿以山體而建,為五層高閣,十分宏偉。
除了彌勒佛石像,大佛寺的另一處重要文物遺迹就是千佛禅院,位于大佛寺西約300米的峭壁懸崖上,俗稱千佛岩,又被譽稱“江南敦煌石窟“。
據考證,千佛岩為東晉高僧于法蘭、于法開所創建,初名元化寺;南齊永明三年開窟造小佛千餘尊,改稱千佛院,且造像時間要早于大佛。
石窟内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高數寸。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窟造像,因此今天的千佛岩則顯得異常珍貴。
千佛石窟為兩窟毗連,大窟寬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小窟寬6.55米,深4.25米,高6米。
大窟1020龛1040尊。小窟為35尊。這裡的造像大多造形纖巧優雅,多着通肩服飾,作禅定印,個别古佛則着褒衣博帶式佛裝,為國内造佛形式較早一例。
但千佛石窟曾難逃曆史的洪流,殘損厲害,但好在仍保持了南朝風貌,是江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雕鑿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
細細端詳,有些造像仿佛穿透了時空,千年之前的匠人的鑿刻聲突然回想耳畔。雖不是沙漠深處傳來的駝鈴聲,但“江南敦煌石窟”的佳話意境也能深入人心。
目前,它已被載入《中國百科全書(美術卷)》、《世界美術大全·南北朝卷》,是研究中國南朝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例證之一,具有較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這兩處文物遺産是大佛寺之行一定要去看看的地方,不論你的内心處于怎樣的階段,曆史與文化、遺産與文明總能給你指引,帶來不一樣的收獲和新知。
且在前往彌勒佛石像的路上,有無數千年古木相伴左右,更顯自己是步履在幽靜的深山之中,探訪隐密了千年的古刹。“僧過不知山隐寺,客來方見洞開天”。
頗為有趣的是,在大佛寺還有一處石窟,沿着千佛岩方向繼續走,穿過懸崖棧道,即可見一個三個窟門相依的大窟。
該石窟兩側刻有造像,頗有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的兩側天王、力士之意象,内有一尊卧佛,是依石窟利用原有岩體雕刻成一尊卧佛。
卧佛面朝西方總長37米,高9米,始建于2003年,堪稱“亞洲第一卧佛”。
大佛寺曆史悠久,規模宏大,六朝時期甚為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
大佛寺作為江南地區有名的古刹,它自古也是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如王羲之、李白、孟浩然、米芾、顔真卿等吟詩題聯百餘處。如北宋書法家米芾所寫所書“面壁”題刻,堪稱一絕。
(插一句題外話,大佛寺不僅深受名人大家的喜歡,其所在的新昌更是如此,關于新昌,有“半部全唐詩”之說,可見新昌之寶地)
同時,大佛寺也受到各大影視劇組的青睐,不少武俠劇曾在這裡取景。其中,最熟悉的莫過于《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