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立國開始便面臨着遼國的軍事威脅。宋真宗在位時,遼軍大舉南下,北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用金錢換來了兩國長久的和平。
就在北宋君臣以為天下太平之時,西北的黨項卻在暗中積蓄力量,在時機成熟時給予了北宋猛然一擊,宋夏戰争又由此拉開了新的序幕。
範仲淹臨危受命,以文臣之身戍邊西北。初到邊疆,目睹塞外風景,範仲淹心中湧起一股熱血,決定大幹一場,然而數年之後,他卻發出了“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感歎。若問他這感歎的由來,還得從景佑黨争說起。
景佑黨争,直言被貶景佑元年(1034年),宰相呂夷簡與李迪、範諷等大臣交惡,雙方互相攻讦,嚴重影響了朝政。宋仁宗為了平息争端,于次年将李迪罷相,又将範諷等人貶職外放。衆朝臣本以為事情就此了結,然而黨争才剛剛開始。
景佑三年,範仲淹因不滿呂夷簡把持朝政,向仁宗進獻《百官圖》,暗指呂夷簡任人唯親。呂夷簡嚣張慣了,哪容許範仲淹來指責自己,于是展開反擊。
當時,範仲淹因忠心務實獲得了衆多少壯派的支持,呂夷簡便誣陷範仲淹結交朋黨,這一招不可謂不狠毒。要知道,宋朝的皇帝有鑒于唐朝牛李黨争的教訓,對朋黨之事極為敏感。
《續資治通鑒長編》:夷簡大怒,以仲淹語辨于帝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閑君臣。仲淹亦交章對訴,辭意切,由是降黜。
因此,本就對範仲淹等人來往過密、互為聲援的行徑有所不滿的宋仁宗便順水推舟,将範仲淹貶職外放,連帶着為範仲淹說話的人也被貶官,其中就包括歐陽修。
景祐四年,呂夷簡、王曾同時罷相,黨争暫時平息。
範仲淹自此已多次被貶,有人勸他圓滑處事,但他不改其志,用“甯鳴而死,不默而生”表明自己的為官之道。也許你會說他傻,但我認為這才是範仲淹,不畏強權、一心為國,盡顯高尚氣節。
範仲淹
西夏建國,邊關告急就在宋朝陷入黨争之際,北方的遼國也陷入宮廷變亂,而西北的黨項卻在新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積極進取,為建國而做着各種準備。
早在1032年,李元昊繼承王位後,便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一方面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強化黨項族意識,保留國人尚武之風,另一方面又仿效宋制草創封建制度以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1034年,元昊趁宋朝無暇西顧之機,向西擊敗甘州回纥,拓邊千裡;向南分化吐蕃角厮羅所部,穩定後方;向北收攏遊牧部族,增加兵源。
1038年,李元昊自感時機成熟,于是稱帝建國,自此正式與遼宋分庭抗禮。次年,元昊遣使進貢,要求宋朝承認自己的帝位,宋朝當然不同意,并先發制人,對西夏進行經濟封鎖。
早有準備的元昊,随即發兵大舉進攻宋朝,連破數城,并于三川口大破宋軍,兵圍重鎮延州。戰報傳到開封,朝野嘩然,誰也沒料到邊境的形勢突然變得如此嚴峻!
《宋史》:未幾,夏人攻金明砦,執都監李士彬父子。破安遠、塞門、永平諸砦,圍延州,設伏三川口,執劉平、石元孫、傅偃、劉發、石遜等。又攻鎮戎軍,敗劉繼宗、李緯兵五千。
三川口之戰,宋軍慘敗
臨危受命,戍邊西北三川口慘敗後,延州被視為絕地,衆臣莫敢赴任,唯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範仲淹毛遂自薦,于是仁宗命其前往延州,全權負責重構延州防線,抵禦西夏來犯。
範仲淹到任後,考察邊情,整頓軍務,并收複失地,穩定了延州的邊防形勢。而後,他又針對實際情況,向朝廷提出了對夏戰略,其核心即修築城寨,積極防禦,不深入敵境,伴以經濟封鎖,不斷消耗對手,然後乘虛而入,一戰定乾坤。
《論西事紮子》:複命五路修攻取之備,張其賊勢,使弓馬之勁無所施,牛羊之貨無所集,三三年間,彼自困弱,待其衆心離叛,自有間隙,則行天讨,此朝廷之上策也。
範仲淹的建議得到部分采納,此後西夏數次來犯都未能取得戰績。然而,邊防形勢才剛有所起色,宋仁宗等人便開始飄了,認為大宋不能慫,要主動出擊才是王道。
慶曆元年(1041年),元昊進犯渭州,朝廷決定反擊,範仲淹認為不妥并苦勸仁宗。然而,朝廷鐵了心要幹一場,結果宋軍在好水川大敗,損傷慘重,朝野再次嘩然。
這年四月,範仲淹因讒言再度被貶。
好水川之戰,宋軍再度慘敗
慶州看秋,歸朝無期因邊防形勢吃緊,範仲淹于五月又被調往慶州戍邊。
初到慶州,鞍馬勞頓,範仲淹顧不上休息,立馬帶兵巡視,了解邊情,而後拉攏羌族,修築城寨,操練士兵,總之一刻不得清閑,就這樣一直忙碌到了秋天。
範仲淹盡心邊事,大大鞏固了慶州防線,令西夏軍難以施展,于是朝廷在九月份恢複了他的官職,他也稍微松了口氣,得以好好感悟慶州的秋天。
《續資治通鑒長編》:辛西,知秦州韓琦複為起居舍人,知慶州範仲淹複為戶部郎中。
望着慶州孤城,範仲淹不禁回想起數年前自己因得罪宰相,被污結黨,貶官江南。雖然他不後悔,但一想到自己已年過半百,“慶曆新政”還未付諸于實踐,不禁默然。
要回到朝堂,唯有平定邊患,建立功勳。遙想漢朝時,名将窦憲率軍平定匈奴,建立燕然勒石的不世功勳,從而凱旋回朝。範仲淹也渴望自己能和窦憲一般,可宋夏兩次會戰,大宋都是慘敗,勝利就像天上的雲朵一般看得見、摸不着。
如此這般,邊境一日不甯,他便一日不得歸朝,于是他發出了“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感歎,道盡了心中的憂愁。
燕然未勒歸無計,範仲淹的感歎
結語結合範仲淹的個人經曆,“燕然未勒歸無計”深切反應了他渴望建功立業,回朝為官的心境,同時也折射出他在大宋兩次慘敗(三川口、好水川)後,對國運的擔憂。
1042年,李元昊率軍來犯,于定川寨再度大敗宋軍,西夏軍乘勝南下,關中告急,範仲淹由慶州率軍馳援,迫使西夏軍撤退。宋仁宗得知後,稱“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1043年,西夏有意求和,邊境恢複和平,于是範仲淹被調入朝中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去實現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