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歡聽學生說話?上完早自習和第一節課,劉姝麗與備課組的老師們開展教研活動,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她喜歡聽學生說話?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上完早自習和第一節課,劉姝麗與備課組的老師們開展教研活動。
通訊員陳克茂 供圖
6日剛在門診做完一項手術,7日一早6時30分就出現在江夏區一中初中部校園裡,先給學生們上完早自習和第一節語文課,再跟老師們完成了一日“教研對對碰”,又利用打吊針的間歇為家長支招,調解面臨“崩盤”的親子關系,每天看着學生一一離校後她才走……若非身邊的同事一再提醒“悠着點”,50歲的劉姝麗似乎完全忘了自己還是一名病人。
從教35年,現為江夏區一中初中部語文教師、年級主任、教科處副主任的劉姝麗一直都很拼。言及教書育人,她始終信奉:言傳身教,動字當頭,以勤為本。
今年春節前夕,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對于劉姝麗一家而言,更大的不幸接踵而來,她的大哥劉純烽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經搶救無效後離開了他們。四天後,母親也離開了人世。
頂着巨大的悲痛,被隔離的劉姝麗一方面大量閱讀,讓書為自己指引前行的方向,一方面化悲痛為力量,主動承擔起“停課不停學”的大量工作。擔任八(7)班班主任的同時負責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兼任八年級年級主任以及語文備課組長,還要分管整個初中部師訓工作。
為了打消家長的焦慮情緒,線上教學期間,她積極當好“報告員”“聯絡員”“監督員”“宣教員”,及時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對醫護人員子女、貧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體給予真誠的關愛,指導教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戴上“心理口罩”。書寫近3萬字的日記,并編寫了273頁語文導學案,構建高效課堂始終是她不懈的追求。
“多虧有劉老師的鼓勵,否則這書我多半就讀不下去了。”學生小赟(化名)說,父親早年去世,是母親獨自一人将姐姐和他拉扯大,生活比較艱苦,他内心也比較自卑。疫情期間,學校開展線上教學,但家裡隻有一部手機,一家人經常為使用手機鬧意見。他學習成績不好,媽媽認為他不是讀書的料,更是加劇了他的厭學情緒。後來,劉老師多次做媽媽的思想工作,請媽媽試着換位思考,不要總是用成績不好打壓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還鼓勵他“隻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媽媽被劉老師的肺腑之言打動,不僅為他配備了學習用具,還學着用欣賞的眼光發掘他身上的閃光點。返校複課後,劉老師對他仍舊關愛備至。怕他吃不飽又不好意思添加,經常會自己多打一些飯菜,然後向他“求助”:“老師吃不完,你幫忙光盤!”
“劉老師比我們更有耐心,更懂孩子。”家長馬先生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女兒近來成績下滑明顯,前一天他一怒之下砸了家中的電腦,導緻親子關系陷入“冷戰”。7日上午,劉老師借着去醫院打針的空當,與他當面溝通,幫忙化解親子矛盾。原來,女兒要手機、用電腦是因為當天确有學習需要,是他情急之下誤會女兒貪玩。最後,劉老師還教他跟女兒民主協商,制定家庭“約法三章”,多傾聽少動粗。
共事多年,同一辦公室的英語教師肖中麗一直對劉姝麗心生感佩。“她對學生嚴中有愛,凡事都會全力以赴。”肖中麗說,劉老師在課堂上特别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生的反映,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力争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課後,她是學生的貼心人,家長的“定心丸”,是校園裡最動聽的“晨鐘暮鼓”。
長江日報記者向潔 通訊員陳克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