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自人的記憶中,
有一種讓人魂牽夢萦的味道!
它,甜中微酸、熱熱軟軟、外表金黃,
曾經,許多蒙自人的早餐都被它承包了,
如今,街道上再難尋覓它的蹤影,
卻總被人想起,
沒錯,它就是
酸 漿 粑 粑
讓人念念不忘、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記憶中的酸漿粑粑
還記得小時候去上學,每天都要吃一個酸漿粑粑,有時候吃不到還不願意去上學。
還記得那麼一個場景,在校門口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口小爐子,放着一口小鍋,有那麼一個人熟練的把米白色的漿倒在鍋裡,不出一會兒功夫,一個個冒着熱煙,表皮金黃,還散發着一股酸香味的粑粑就出爐了~
時間流逝,現在想在蒙自吃上一個酸漿粑粑都不知道去哪買了。聽說10多年前在九龍農貿市場門口還有一位賣酸漿粑粑的老太太,如今卻不知哪去了。
前段時間,小編尋到了澆油餅,軸承廠的面包,很多粉絲都在問酸漿粑粑,小編在蒙自的街頭巷尾尋覓了好久依然是一無所獲,還以為再難尋到~
前兩天小編去碧色寨遊玩時,偶然在碧色寨路邊的一個小攤上發現了它的蹤影,小編迫不及待的去吃了一個,沒錯,就是它了!還是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
年過半百的老夫妻 40年如一日
順着碧色寨往草壩的方向走,就在碧色寨鐵路廣場景區入口的對面,菜市街入口就有賣,店名不太起眼,但你會看到兩個老人忙碌的身影。雖然早已是古稀之年,但看上去依舊腿腳利索,動作麻溜,這就是賣酸漿粑粑的一對年過半百的老夫妻——肖大媽和榮大爹。
肖大媽告訴小編,每天他們都會把制作酸漿粑粑所需的米漿提前做好,發酵、調漿這件事細緻而繁鎖,隻有肖大媽會做,而榮大爹就負責早早的擺攤、炕粑粑。
老夫妻倆今年已經70多歲了,肖大媽告訴小編,她從28歲開始做酸漿粑粑,從最初的學做到後來完全掌握技巧後,便開始有了自己的店鋪做酸漿粑粑,這一做就是40多年。
榮大爹說,調一盆酸漿可以烤出15個左右的酸漿粑粑,現在買的人少了,一天大概可以賣出30個左右,價格也從最早的1角錢一個漲到2元錢,來買的大部分都是老顧客或是遊客……
傳統工藝卻是平凡的美味
一個看似簡單的酸漿粑粑,制作起來可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它首先要把米浸泡一天左右、再磨漿、發酵,接着将發酵好帶有酸味的米漿舀入盆内。
加入适量的紅糖和小蘇打加以攪拌,使其發泡變濃稠,酸漿粑粑的原材料就準備好啦~
擺上一個小煤爐,裡面的火燒的通紅,爐上支上一個大小适中的平底鍋,在鍋底刷上一層薄薄的香油防粘,舀上一勺發酵好的酸漿,用手擡着平底鍋,緩緩左右搖動,均勻的鋪滿鍋底,蓋上蓋,酸漿在鍋内滋滋作響。
兩分鐘後,看到鍋蓋縫隙中冒出熱氣,揭開蓋子一個金黃疏松,香氣四溢的酸漿粑粑就出鍋了~~
剛出爐的酸漿粑粑,熱乎的時候來一口,熱而不燙口,表皮香脆,口齒留香,實在是太好吃了!酸漿粑粑特别适合冬天吃,剛出鍋的酸漿粑粑,還冒着熱氣,咬一口,就這個feel倍兒爽!
溫馨提醒
酸漿粑粑物美價廉,深受喜愛~~
所以呀,想吃酸漿粑粑的小夥伴的可要趕早啊~
這可是限量供應的,先到先哈~
地址:碧色寨鐵路廣場景區入口的對面(菜市街入口)
店名:路邊小吃
這酸酸甜甜的味道,
讓蒙自人想了又想,念了又念,
它在蒙自人的心裡總有一席之地,
時光穿過冗長的記憶,
在遊賞完穿越百年的法式風情小鎮後,
買上一個酸漿粑粑,
一并把蒙自傳統的味道記憶帶回家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