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

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9 16:10:03

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世界哲學源流史德國古典哲學之六)1

德國古典哲學之六:黑格爾學派  

黑格爾于1831年去世以後,他的學生繼續傳播黑格爾主義。到了1840年,黑格爾主義的獨占地位達到了頂點。但差不多在同時,黑格爾學派開始解體,分裂為右翼即老年黑格爾派和左翼即青年黑格爾派兩個陣營。老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辛裡克斯(1794-1861)與加布勒(1786-1853)等人;屬于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有施特勞斯、鮑威爾兄弟,後來又有施蒂納,費爾巴哈起初也屬于這一派。  黑格爾學派的分裂,主要是由于政治鬥争引起的。老年黑格爾派代表着與封建勢力妥協的資産階級勢力,是封建等級制度、封建君主專制及其精神支柱——宗教的堅決捍衛者。他們把普魯士國家說成是世界理性的體現,基督權力的體現,因而反對資産階級激進派關于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教分立的進步要求。青年黑格爾派則代表了激進資産階級的利益,為了發展資本主義,主張批判封建等級制度,批判貴族的專制國家,并認為首先應批判其精神支柱——基督教。他們從黑格爾的哲學中提出了他們認為是革命的理論。他們對宗教的批判,雖然是在哲學語言下進行的,但已不是為了抽象的哲學目的,而是為着解決現實的政治問題。  青年黑格爾派在反對宗教,反對封建統治,要求廢除等級特權,實行資産階級改革,以及個性解放(即資産階級的個人自由)等方面的思想是一緻的,但在他們内部仍然存在不同觀點的争論。最初的争論是圍繞福音神化展開的,後來擴展為這樣一個問題:在世界曆史中起決定作用的力量是" 實體" 還是" 自我意識" 。其中除費爾巴哈外,其餘諸人都是站在黑格爾唯心主義立場上,抓住黑格爾哲學的一個片面來反對黑格爾。按照黑格爾看法," 絕對精神" 既是實體又是主體,在人類社會曆史這個範圍内,民族精神無意識地創造曆史的活動則是所謂"實體" 階段,而哲學或哲學家則是所謂" 自我意識" 即" 主體" 階段。以施特勞斯為一方和以鮑威爾為另一方的争論,就是在" 實體" 和" 自我意識" 問題上各持一端,針鋒相對。  

1.施特勞斯的宗教與哲學觀點  大衛.弗裡德裡希.施特勞斯(1808-1874)在大學時就對宗教的研究發生了興趣,後來在大學講授神學,并從事耶稣的研究。1835年,他的《耶稣傳》第一版問世。這部著作是第一部超出正統黑格爾的著作,它的出版是黑格爾學派解體的先聲,為左派黑格爾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  施特勞斯是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上第一個在德國起來批判宗教的人。他承認黑格爾關于福音書中的神話是哲學的譬喻,但他進一步提出了研究這些神話是怎樣形成的任務。他認為,耶稣的神話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在猶太人中間存在的由" 救世主" 來挽救世人的希望,這個神話是耶稣死後被附會在他身上的;另一個來源是耶稣這個曆史人物對當時人所留下來的深刻印象,使人把這些神話與他的政治活動結合起來。因此,福音書中關于耶稣的神話是被編造出來的,而且那些編造它們的人,很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是在編造。福音書中所有關于耶稣一生的活動和事迹(除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旅行和死于何處之外)的記載,什麼耶稣的奇迹和超自然的行為(如使死人複活等),實際上是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關于對耶稣的種種虛構和神話傳說,他認為無非是民族或團體的精神借福音編纂者的口說出來的,就是說,基督教是不自覺的精神" 實體" 的産物。這就是後來布魯諾.鮑威爾所說的施特勞斯是以黑格爾哲學中的" 實體" 作為他的立論的依據。總之,按照施特勞斯批判的結果來看,福音書中幾乎沒有剩下什麼可以證明其曆史真實性的東西,乃至可以宣稱耶稣基督本身的曆史存在也是大有疑問的了。  施特勞斯并不是要否定宗教,他所批判的是基督教的一種曆史形式,也就是當時存在的神話傳說。他認為,當時它是表達了基督教的真理的,現在由于時過境遷,它不再适用了。在他看來,基督的信仰的内在核心是不依賴于我的批判而存在的。他認為,基督教神話的内在核心是神性與人性的統一,而基督教的神話把耶稣作為神的精神與人的精神的結合者。現在否定了這種神話的舊形式,就應該用一種新的形式使神性與人性結合起來。不過,這種結合不是通過耶稣這個人,而是通過人類。按照他的說法,如果上帝是精神,那麼就可以推論,由于人也是精神,兩者就沒有什麼不同,神與人是同一個東西。所以,真實的和實際的精神存在既不是上帝本身,也不是人本身,它就是神一人。這樣,人們就不應該再信仰耶稣是基督,而應該相信真正的基督,即人性。

2.布魯諾.鮑威爾的宗教與哲學觀點  布魯諾.鮑威爾(1809-1882)最初屬于老年黑格爾派,後來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施特勞斯出版《耶稣傳》以後,他立刻予以反駁。1839年,他出版了他的著作《約翰福音史批判》,由于其無神論和共和制的思想,他失去了波恩大學講師的職位。但他并未因此中斷自己的研究,1841年又出版了《對同觀福音書作者的福音史批判》。  布魯諾.鮑威爾提出,對基督教的批判,應探索基督教思想體系怎樣為人所創造出來并成為支配世界的宗教的途徑。他認為,那些給基督教鋪平了道路并使其成為世界宗教的要素是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如正統神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一下子就以完備的形态從猶太教中産生出來的。他證明了基督教不是從外面、從猶太輸入而強加給希臘羅馬世界的,至少就其成為世界宗教的狀況而言,它是這個世界的最道地的産物。但是,由于他的唯心主義立場,耶稣及其使徒的故事的任何曆史基礎都消失了。他否認施特勞斯把它們看作某種國民精神或集團精神無意識的集體創作,而認為它們是抱有一定宗教目的的個别人物完全有意識的創作活動的結果,因而是純粹的虛構,是福音書個人的作品,換言之,是" 自我意識"的産物。  布魯諾.鮑威爾反駁施特勞斯的觀點,認為象施特勞斯那樣談論福音書中的奇迹是否發生過是完全不适當的,因為他忽略了耶稣這個人出現的哲學意義。在布魯諾.鮑威爾看來,猶太人把神性與人性分裂開來了,基督教通過耶稣這個人物就把神性與人性結合起來,這是精神發展的必然結論。因此耶稣的出現是自我意識的發展所需要的,有着哲學的必然性。他認為,福音書的作者創造性地反省了他自己接觸到的不同的實在經驗,他們在記錄時,對故事中的事件和耶稣傳,由于各人反省不同、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這都是由他們自己的自我意識所決定的。因此,布魯諾.鮑威爾認為他與施特勞斯在解釋福音書上的分歧,是" 自我意識" 與" 實體" 之間的分歧。  關于" 實體" 與" 自我意識" 的争論,并沒有超出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範圍。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有三個因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這兩者在黑格爾那裡的必然的矛盾的統一,即絕對精神。施特勞斯片面地抓住黑格爾的" 實體" 作為他的出發點,而布魯諾.鮑威爾則片面地抓住黑格爾的" 自我意識" 作為出發點,進而把" 實體" 與" 自我意識" 對立起來。從實體發展到自我意識,施特勞斯和布魯諾.鮑威爾兩人使每一個因素都獲得了片面的、因而是徹底的發展。因此他們兩人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爾哲學的範圍,但同時他們兩個都繼續停留在黑格爾思辨的範圍内,而他們之中無論哪一個都隻是代表了黑格爾體系的一個方面。隻有費爾巴哈才把" 絕對精神" 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從而結束了施特勞斯與布魯諾.鮑威爾之間的争論。  青年黑格爾派對宗教以及對專制制度的某些批判,在當時曾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特别是青年黑格爾派内部的争論,他們對黑格爾的批判,也為弄清黑格爾那些極端抽象神秘的哲學範疇的現實内容準備了一些條件。但是,他們的根本弱點就在于一方面沒有超出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範圍,這使他們對封建勢力的批判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他們在批判宗教中,雖然看重黑格爾的方法,但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個方法的" 合理内核" 是什麼,因而也不是自覺地批判地運用其" 合理内核"。然而,推動哲學向前發展的,歸根到底是生産鬥争和階級鬥争的實踐,而不是青年黑格爾派内部的争論。也正是由于對現存宗教進行鬥争的實際必要性,大批最堅決的青年黑格爾分子返回到英國和法國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就是這批青年黑格爾分子中最著名的代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