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蔣英在開展民族音樂學研究調研期間,在六枝特區落别布依族彜族鄉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姊妹箫”傳承人伍榮林處,發現布依族先民創制的一種獨特的音樂記譜符号——“分诔”。
(圖為布依族"分诔"音樂記譜符号)
“分诔”為布依語,以月亮圓缺的不同狀态為表現形式,分别記載樂音音階、音高變化及旋律,是專門用于記錄布依族唢呐調、姊妹箫調、情歌及古歌的記譜符号。
布依族“分诔”符号記譜,其符号形狀表示的音階及音高為:當月亮形狀滿圓時,符号“Ο”(布依語諧音“羅”),即宮音(do);而月亮半圓形成缺口時,符号缺口對左方向“Ͻ”(布依語諧音“寫”),即商音(re);符号缺口對下方向“∩”(布依語諧音“漏”),即角音(mi);符号缺口對右方向“Ϲ”(布依語諧音“利”),即徵音(sol);符号缺口對上方向“∪”(布依語諧音“嫩”),即羽音(la)。當進入高音時,月亮符号滿圓中間加一點“ʘ”(布依語諧音“嗚”)即高音(do);符号缺口對左方向中間加一點“Ͽ”(布依語諧音“愧”)即高音(re)。在實際演奏中高音部分民間稱“套吹”。
(圖為蔣英與伍榮林研讨布依族“分诔”音樂記譜符号)
布依族“分诔”音樂記譜符号流傳于貴州省六枝特區、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普定縣等布依族聚居區域。以布依族“分诔”符号記譜的唢呐調、姊妹箫調、古歌及情歌等曲調,均以創制的符号分别記錄了布依族傳統音樂中不同風格的音樂形式與内容,其音階結構使用了中國音樂體系中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據了解,布依族曆史上創制的“分诔”符号記譜形式,現今已不再使用,對于“分诔”符号記譜的曆史源流、運用與傳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地挖掘、整理與研究。(來源:民族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