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起源于印度和東南亞。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印度僧侶著作中,已經出現了關于芒果的記載。到公元三世紀,它逐漸傳到了中東、非洲以及南美,變成了世界性的水果。它的口感軟滑,甜度高而且甜味單純,在世界各地都有大批擁趸。
不過,有不少人提到吃芒果的時候會有“紮嘴”的感覺。其實,吃芒果之後的“不良反應”并不少見,通常被歸為過敏。
有意思的是,在芒果的故鄉——大量食用芒果的印度,芒果過敏非常少見。直到1939年,世界上才有關于芒果過敏的報道。那是一位29歲的女性,在吃了芒果之後24小時,嘴唇以及嘴唇周圍出現了急性疱疹皮炎。
科學文獻中有很多關于芒果過敏的記錄,症狀與發作時間不盡相同。簡單來說,急性過敏在吃完芒果後就能發生,而慢性的則可能晚到3天後才發作。急性過敏往往表現為血管性水腫、皮膚紅斑、嘴部瘙癢,眼睑腫脹、荨麻疹,嚴重的還有大量出汗、呼吸困難甚至休克症狀等等;而慢性的則可能表現為接觸性皮炎和眼眶水腫。
皮膚紅斑(左)和血管性水腫(右)
文獻中一般認為,芒果過敏是由漆醇引發。漆醇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過敏原,漆樹、毒藤、毒橡樹中含量很高,腰果和開心果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在中國制作漆器的“生漆”,就是割開漆樹皮收集汁液而得到的,其主要成分就是漆醇。
中國有大量的人群對漆醇過敏。目前,對于漆醇引發過敏的詳細機制還不完全清楚,更多是對現象的描述。漆樹、毒藤與毒橡樹等植物中的漆醇含量高,過敏人群一旦接觸就難以幸免。而腰果和開心果的果皮中有一定含量,好在經過加工之後已經消失,所以消費者吃這些堅果并不會再引發過敏。
芒果則比較特殊。它的漆醇含量遠比漆樹等等要低,主要存在于果皮中。成熟的芒果去皮之後,果肉中的含量就非常低了,對于大多人而言都不足以引發過敏。或許,這也就是吃芒果的人那麼多,而遭遇了過敏的人并不多見的原因。
除了漆醇過敏,也有理論認為芒果過敏是一種“口腔過敏綜合征”——或者,這是與漆醇并存的另一種過敏機理。這種理論認為,某些花粉所含的蛋白質與某些水果、蔬菜、堅果和香料中的蛋白質有相似的結構。如果花粉中的蛋白引發了過敏,人體在攝入與花粉具有相似蛋白質的食品時,也會引發過敏反應。除了花粉,還有螨蟲和乳膠等其他過敏原,也能像花粉一樣與食物産生交叉過敏反應。
“口腔過敏綜合征”現象比較普遍,有的人對很多水果、蔬菜、堅果産生過敏。它的特點是,在攝入食物的幾分鐘内,嘴唇、舌頭、上颚、咽喉會有刺痛和灼燒的感覺。有的人會出現腫脹,有的人則不出現。這,更像是許多人吃芒果時所遇到的情況。
會有人問:如果對芒果過敏,該怎麼辦?
最簡單穩妥的辦法當然是:不吃。
芒果雖然不錯,但它也隻是形形色色水果中的一種。世間還要許多非常美味的水果——避開了芒果,水果的王國裡也還是有百媚千紅。
芒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含糖實在很高。成熟的芒果含糖量接近14%——各種碳酸飲料的含糖量,也不過是10%左右。當然,芒果中還含有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A和C含量相當豐富。這些微量元素,以及少許的膳食纖維,也是它就作為水果被當做“健康食品”而含糖量比它還低的碳酸飲料則是“垃圾食品”的原因。其實,來自芒果的糖也還是糖,糖本身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也依然還是存在的。
所以,即便是對芒果不過敏的人,也還是适可而止為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