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long time no see,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這些被玩壞了的Chinglish嗎?如果你還在用這些,你就OUT了。你造最近最熱的Chinglish slangs有哪些嗎?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gelivable?哈哈,你知道“頂不住”已經被“undingable”取代了嗎?
Urban Dictionary上的“新詞”相信刺激到不少人,衆多“中式俚語”在朋友圈傳開。經小編了解,該網站旨在挖掘近期熱詞,提供給全球網友“贊”或“噴”。網站定期對熱詞支持率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熱詞有望收入詞典,甚至是牛津詞典。也許,多年後,你也可以沖着老外喊“No can no BB”,老外雖瞪大眼睛也不敢質疑你的詞彙啦。
據悉,類似fanboy/fangirl,selfie,bromeo,phubber等網絡熱詞已收入最新版牛津詞典,而是否被廣泛接受和使用還有待時間考量。而Urban Dictionary給出的Chinglish slangs又與這些詞存在差異,因而不可随意下結論。不瞞大家說,Chinglish這個詞本身就是網絡熱詞來的,現在已被老外們普遍接受。
那大家對這些新詞、熱詞,又都有怎樣的看法呢?且看他們如何辯駁。
反對的同學認為,在英語學習中,Standard English始終是正統,而Chinglish最多隻是稗官野史,并不入流。學好和理解一門外語,就應該從最正宗的角度切入,感受原汁原味,而不能摻和雜質。否則,非但學不好,可能還要“走火入魔”,誤闖偏門左道。
呂同學說,看到這些熱詞,她感到非常惡心,因為它們破壞了自己的詞彙學習系統,甚至影響到自己對詞義、語法等的理解。小陳同學對此表示贊同,如果允許這些詞彙進入詞典而被使用,那十幾年來老師們辛辛苦苦教授的英語學習不都白費了嗎?到頭來還不是用母語來解釋外語?
李同學則表示,這樣的“俚語”隻是博大衆一笑,一笑過後,詞彙本身的價值就被忽略了。雖然這些詞彙多多少少帶有一點“中國味道”,但說到底隻是一種“粗俗的表達”,如果是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那還是趁早收場吧。
孫同學也說,英語詞彙是英語文化的積澱,用中國人的思維去解釋西方人的文化顯然是愚蠢的。倘若我們都用母語去闡釋外文,那麼我們又何必去接受外文學習?我們強調文化多元表達就失去了意義。
支持這類表達的同學顯然不滿意了。 “我當時笑了好久。”黃同學說,這些詞彙跟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了我們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詞彙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需要不斷發展的。我們應客觀看待詞彙的變化和更新。
小何則表示,熱詞不過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一定社會的産物。這些詞彙高度反映了我們當前社會的現狀,為什麼不保留呢?也有同學提到,詞彙的創造是時代的需求,“莎士比亞當年不也創造了很多詞彙嗎?”這些詞彙一直沿用至今。
吳同學說,這些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詞彙會給西方帶去東方思維。這些Chinglish詞彙是西方人了解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好窗口,它成為了雙方文化的溝通媒介。
同學們告訴小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熱詞就是一個縮影,它将複雜的社會現象通過一種幽默略帶嘲諷的方式去表達,一方面是讓我們去正視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外國人正視漢語的發展,這便是Chinglish Slangs的魔力。
當然,有很大比重的同學傾向于“讓時間來檢驗一切”。他們說,我們不能去阻止詞彙的演替,也不能夠去過分誇大詞義的影響。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看到結果。
教授英語的孫老師表示,語言最大的魅力在于open和living。至于這種魅力能持續多久,就要看人們的接受程度如何了。
周同學說,我們大可不必這麼嚴肅地對待這些詞彙,如果它們真能代表我們時代,慢慢的我們會習慣;如果它們不适合,它們也會漸漸被遺忘。
有同學對記者講起,long time no see是中國人的獨創,可是用的熟了,就成為了習慣。這位同學發現,有的時候在看一些英語文章的時候,也會見到類似的表達,但當自己用這樣的表達去跟我國朋友溝通時,發現不一定可行,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接受者多是年輕一代,“最終能否被運用,我們也隻能look and see了”。
這些“‘雷’死學霸,‘笑’死學渣”的Chinglish Slangs最終會走向哪裡,我們且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