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戀花·出塞音頻:00:0007:25
▲
點上方綠标即可收聽主播杏兒朗讀詩詞
譯文
古往今來,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站在這裡,仿佛聽見畫角聲聲,看見戰馬來來去去。滿眼望去,黃沙遮日,一片荒涼,又能與誰訴說?隻聽見,蕭瑟的秋風,不停地吹着枯老的紅楓樹。
從前愁怨凄苦的往事應該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鐵馬,戰火紛飛;另一方面卻是昭君出塞,和親報國。曾經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好像是落日餘輝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吧。
注釋
無定據:沒有一定。宋代毛開《漁家傲·次丹陽憶故人》詞:“可忍歸期無定據,天涯已聽邊鴻度。”
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
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
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
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
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裡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詠懷古迹》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往情深深幾許:化用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意。幾許:多少。
賞析
這是納蘭容若的一首出塞詞。
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以婉約的詞牌寫豪放的邊塞題材,可謂是獨辟蹊徑,與衆不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28歲的納蘭容若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見邊塞荒涼之景,故有感而作此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上阕是說,古往今來,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站在這裡,仿佛聽見畫角聲聲,看見戰馬來來去去。滿眼望去,黃沙遮日,一片荒涼,又能與誰訴說?隻聽見,蕭瑟的秋風,不停地吹着枯老的紅楓樹。這是寫“出塞之所見”。
納蘭以自然之眼,寫出塞之景,“畫角”“牧馬”“西風”“丹楓樹”,構成了一幅滿目“荒涼”的秋日邊塞畫卷。看到荒涼之景,詞人心中許多的愁苦卻無人可訴說,隻聽見西風呼呼吹着丹楓樹的聲音。
“頻來去”與上文“無定數”相呼應,政權更叠,烽煙四起,邊塞總是在打打殺殺中,迎來送往,無限悲涼。
“誰可語”與下文的“應無數”“深幾許”,詞人在一首詞中接連抛出三個問句,表達了詞人内心的孤寂與凄楚。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下阕這三句是說,從前愁怨凄苦的往事應該很多很多吧?一方面是金戈鐵馬,戰火紛飛;另一方面卻是昭君出塞,和親報國。這是寫“出塞之所想”。
此處化用了杜甫《詠懷古迹》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詞人心中為何會生“幽怨”之情?一則,苦寒難安;二則,生死難料;三則,故園難歸;四則,功名難立。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這兩句是說,曾經的一往情深,到底有多深呢?就好像是落日餘輝照射下,那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吧。這是寫“出塞之所感”。
從前的那些幽怨,應該有很多很多吧。“無數”二字,道出了邊塞的凄苦與寂寞。一方面是“鐵馬金戈”的戰鬥場景,另一方面又是,昭君出塞,“青冢黃昏路”的和親之路。無論是哪一種,都惹起人們的無限情思,這是怎樣一份情思呢?大概是苦寒寂寞之情,又或是保家衛國之情,又或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各種情思。
且看詞人如何回答:深山夕照深秋雨。如同深山裡的夕照深愛着秋雨一樣,出塞的将士,也深愛着他們的祖國。至此,詞人就賦予了出塞将士崇高的精神寫照。
值得一提的是,詞人接連用了四個“深”字,頗有深意:一則,言山深;二則,言秋深;三則,言情深。此情為何情?正是這首詞最為緊要處。根據前兩句,“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不難看出其中的愛國深情。若不是因為愛國,誰人願意馬革裹屍,血灑疆場?又有誰願意出塞和親,遠離故鄉與親人?
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或許,這幾句詩,可以作為解讀這首詞的另一個注腳。
賞析來源公衆号:古詩詞日曆,作者:嚴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