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業創新技術能力的舉措?原标題:出實招全方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主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提升企業創新技術能力的舉措?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标題:出實招全方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主題)
——專家解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副題)
“行動方案的出台,主要是應對當前經濟‘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也為積極應對新科技革命、産業變革和國際科技創新競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陳志所說的行動方案,是日前科技部、财政部印發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8月1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海波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出台《行動方案》是落實《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的具體舉措,也是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的有力支撐。“特别是在全球科技競争日趨激烈、國内經濟企穩複蘇基礎尚不牢固的情況下,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各類企業支持力度,對促進中小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意義重大。”他說道。
直面技術創新五大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被質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在創新投入和産出的數量上成為了主體,但在能力結構上還很難稱得上是主體,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參與此次《行動方案》編制的陳志将其歸結為五個方面的能力不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的技術創新決策能力不足,面向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不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技術策源能力不足,面向全球競争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能力不足,面向協同高效産業生态的融通創新能力不足。
“特别是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偏低,高研發投入的企業數量少。”陳志以數據為例說,2020年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企業中,我國有597家企業入榜,僅次于美國。但我國入榜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為2.4億歐元,低于美國的4.4億歐元,日本的3.8億歐元和德國的7億歐元。
對此,龍海波深有同感。他直言,當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有待提升,共性短闆主要表現為:源頭創新力量比較薄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暢、社會資金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力度不夠、各類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仍有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存在的不足,按照《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的總體部署,《行動方案》進行了系統考慮和設計。
精準施策突破重點問題
“由于實施周期有限,必須兼顧存量和增量政策、長期和短期政策,《行動方案》試圖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突破,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的政策儲備,可謂有亮點有創新。”陳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行動方案》提出“建立企業常态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的機制”,将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企業創新高端智庫網絡等新渠道新機制,支持企業提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能力,更加深入地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
支持企業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加快推進科技資源和應用場景向企業開放,成為《行動方案》的兩大亮點。
“優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管理,聚焦企業發展重大需求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前瞻部署基礎研究。探索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重點專項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機制。”陳志解釋說,《行動方案》希望通過系統施策,強化目标導向,更多從企業和産業實踐中凝練基礎研究任務,激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行動方案》特别提到,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數字經濟、平台經濟企業加強硬科技創新;加大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的力度……
“《行動方案》對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企業創新提出了努力方向,強調不能僅停留在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創新上,還要在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關鍵核心技術上進一步創新突破,不斷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龍海波稱。
陳志指出,當前,一些代表性企業已開始投入硬科技、投入前沿領域,這是很好的苗頭,政府需要從科技投入、稅收政策等方面更加精準施策,解決這些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關于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這也是調研中很多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陳志直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評價激勵機制束縛了科研人員服務企業的積極性,企業的科研人員往往還得不到科學共同體的認可。“這就需要雙向發力,在有條件的企業和高校之間試點‘雙聘’機制。”
龍海波進一步指出,《實施方案》中力促企業科技人才集聚的舉措,抓住了科研人員結構性矛盾關鍵所在,類似“雙聘”流動機制試點或将成為科技人才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但難點就在于如何建立健全“雙聘”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體系。(記者 劉 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