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結束了。
北京的胡同裡開始熱鬧了起來。
洗鍋,生火,燒水,當夜幕降臨,一口銅鍋被端上桌,一聲吆喝後,一家老小圍坐于桌前。
聽鍋裡水燒得咕咚作響,看屋内熱氣騰騰,大人們用筷子夾上羊肉在鍋裡晃悠,一邊拉扯着家長裡短,小孩們則埋頭海吃。
另外一邊,北漂們喜歡一頭紮進涮肉店,就着煙火氣,驅散掉一整天的疲倦。
無數文人墨客對之贊不絕口,就連老舍先生也是,以至于《四世同堂》有了這樣一番描述:
這種讓人趨之若鹜的東西叫老北京涮肉,準确地說,應該叫涮鍋子。
講究的涮鍋子
北京人的秋冬什麼都可以缺,但就獨不能缺這涮鍋子。
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頓涮鍋子,這才叫生活。
當然,别看北京人大大咧咧的,吃起涮鍋子來精緻得很,樣樣都得講究。
梁秋實說,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節地享受一番,會因自然調節而不逾矩。
一語中的。
老北京的不時不食被道了個透徹。
到了什麼時節,吃什麼都得有個講究,這涮鍋子得合季節才吃。
北京城裡,流傳着一首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每逢冬至,老北京會在牆上挂上一副九九消寒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每一個字皆為繁體字,筆畫皆為九筆,過一天往畫上描一筆,待全部描完,春暖花開。
老北京規矩裡,逢九必須吃頓火鍋,又稱九九鍋,一九這天,也就是冬至,得吃上一頓涮鍋子養膘過冬。
這銅鍋往桌上一擺,幾代人擠在一桌,按輩分坐下,就可以開涮了。
怎麼涮?得講究。
涮,在北京話裡,就是騙你白跑一回,涮羊肉,要想成功騙到羊肉白跑一回,那得講究一個快字。
南方人到北京去,一夥人圍坐在鍋前,整盤肉往鍋裡倒,人人有份。
北京人看到得腦殼疼,這哪能叫涮肉,分明是煮肉。
他們心中有譜,一開吃叫涮,二開吃叫溜,三開吃叫炖。
所以北京人真正吃法是,用筷子夾上一兩片肉,擱鍋裡晃悠幾下,适當松筷,但一定看緊自己的肉,肉一變色就可以撈出蘸料吃。
一口下去,羊肉與麻醬在口中融化,那滋味真是賽過神仙。
再講究點,把肉放碗裡,再勺點蘸料淋上,不會稀釋了蘸料。
當然,吃的順序也很重要,講究養湯,先肥後瘦,先肉後菜,下菜之前都得問一下各位,肉吃好了吧,人人點頭才能下菜,稍微打亂順序可要遭受白眼。
還有一點,不少南方人挺抗拒的,老北京桌上必有糖蒜,涮肉時來上一口,提味又解膩。
吃到最後,弄點粉絲白菜,吃上一個芝麻燒餅,簡直不要太爽,吃涮鍋子前我是北京的,吃完北京是我的。
眼看窗外寒風蕭瑟,屋内熱氣騰騰,鍋裡咕咚作響,其樂融融,這天該是老北京最開心的日子。
對了,倘若酌上幾杯二鍋頭,胃裡暖熱,這日子也就沒白過了。
涮鍋子的寓意
古往今來,涮鍋子被賦予了無數美好的寓意。
或是寓意力量。
傳聞成吉思汗帶兵南下,因為想念家鄉羊肉,命廚師生火殺羊,不料敵軍來襲,廚師将肉切成片,涮過開水撒上調料,成吉思汗吃後大勝。
或是寓意吉祥。
在老舍先生筆下,涮鍋子有了這樣的描述:
如此種種,足以見人們對涮鍋子有很多情感寄托,無論經曆多少興衰更叠,它的地位始終不可取代。
隻是人們怎麼都不會想到,經由後人相傳,涮鍋子會講究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涮鍋子裡的講究
都說要了解一座城,最簡單的,就是了解他們吃什麼。
北京,這座見證無數朝代更叠的古城,已然将宮廷裡的講究刻進每個北京人的骨子裡。
涮鍋子雖說被譽為火鍋裡的大家閨秀,但倘若你要把這涮鍋子與火鍋劃上等号,老北京可不答應。
老北京心中,涮鍋子脫離于火鍋之外,是一門很講究的學問,這門學問上,老北京達成了驚人的一緻。
從食材到工具,每一樣都必須有所講究,以至于民間有了“一炭、二料、三肉、四鮮、五絕、六件、七拼、八碗、九雜、十大碟子”的規矩。
萬物皆可火鍋,可入得了涮鍋子眼的,也就那幾樣:
主角羊肉、配角粉絲、白菜、凍豆腐,或加上芝麻燒餅,再無其他。
湯底則講究“清水一盞,蔥姜二三”,舊時,商人們為了證明自家羊肉更好,以清湯自證,延續至今,老北京涮肉也就非清湯不涮。
在其他火鍋拼底料的今天,可謂一股清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型獨特的銅鍋恰好滿足了羊肉片對鍋子所有的幻想。
所謂銅鍋,有别于其他火鍋鍋子,鍋子頭大底小,大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意味。
羊肉講究選取閹過的公羊肉,肉細膩,很少異味。
不僅如此,一隻羊身上,配得上涮肉二字的僅占40%左右。
當然,要想生意興隆,除了羊肉得好,肉更要切得講究。
以前的切肉師傅在切肉前一天,會先把羊肉放入“冰箱”,帶冰的箱子。
在箱子裡鋪上一層冰塊,鋪上油布,放上羊肉,一層一層碼好,壓上一天一夜,羊肉的血水和異味都會消失。
羊肉片講究薄如紙,形如帕,勻如晶,齊如線,宛如花,平攤在盤能看到盤上花紋。
這樣的肉不塞牙,入口即化,而切完之後,立起盤子,羊肉絕不會掉落。
而羊肉在涮完時講究“幹盤清湯”,即裝羊肉片的盤子必須是幹的,鍋裡的湯不能有泡沫。
如此複雜的工序,沒個幾年的功夫都不可能做得出,這也使得當年厲害的切肉師傅,那叫一個珍稀,可謂千金易得,好師傅難求,其時的東來順靠着從正陽樓高價挖來切肉師傅,才有了紅火的生意。
決定涮鍋子好壞的,除了羊肉,當然還有蘸料。
而麻醬,則是涮鍋子的靈魂所在。
北京人眼裡,麻醬可蘸宇宙,萬物沒有麻醬便失去了靈魂。
說句誇張的,給老北京一碟麻醬,他們沒準真給你撬動地球。
過去,還沒開吃前,小孩們大抵都會偷偷蘸點麻醬吃,一來二去,還沒吃,這麻醬就沒了。
當然啦,用以涮鍋子的麻醬蘸料,也必須得講究。
“老八件兒”必不可少,麻醬,醬油,辣椒油,香菜,蔥花,韭菜花,醬豆腐,鹵蝦油。
待這些都準備好,鍋裡的水“咕嘟咕嘟”沸騰,老北京這才準備開涮。
在南方人眼裡,北京人大大咧咧,怎麼涮起個肉來比南方人還南方人。北京人一聽不樂意了,你們懂啥?粗中有細曉得不?種種講究背後,其實是皇城根兒下的人兒對生活的追求,你要問我那種追求是什麼。
我想,就是過往年代,小孩向其他玩伴炫耀“我家今個兒涮鍋子”,其他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牛!”
就是當樹葉開始泛黃飄落,寒意漸濃,胡同裡的京片子吆喝上一番親朋好友:“走着,今個兒上我家涮鍋子兒。”
就是夜幕降臨,伴着霓虹,北漂們收拾倦容走出CBD,在人滿為患的涮肉店拿号排隊。
一口銅鍋,幾塊木炭,幾兩羊肉,一碟麻醬,夾雜着熱騰騰的煙火氣,就能把這一整片天寒地凍統統吃掉。
講究下的北京城
《離婚》裡有這麼一段,張大哥請老李吃涮羊肉:
寥寥幾句,将北京人涮鍋子那股講究勁兒刻畫得惟妙惟肖。
無論生活如何,無論眼前有多大的難題,隻要是吃,那都不能将就。
過去,老北京過春節,每一天吃什麼,怎麼吃都得按規矩來,幾乎都不帶重樣的。
為啥?因為皇城根兒下長大的京片子,已經把講究融進了血液中,無時不刻提醒着自己。
體現于吃,但又不止于吃。
老北京必須有禮有面,說話做事都得合乎規矩,不能胡來。
說話上都客客氣氣,喜歡用“您”,随便舉兩個例子。
公交上,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大爺,您坐。”大爺會回他“謝謝您。”
孫子生氣,爺爺哄着“您别生氣呀。”
問鄰居借碗,歸還時候得碗裡放點吃的還回去。
去人家家裡串門,不能空手上,人家給你送禮,得找機會還上......
可能你會覺得種種禮數也太麻煩了吧,但其實,在老北京看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不能壞。
數百年來,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宮廷禮儀的影響,但也因為有了這些規矩,老北京相處得和諧,生活變得井然有序。
而今,這種傳統更成為了一種文化,影響着新一代的北京人,和北漂們。
我問一位北漂朋友,北漂幾年,覺得北京人的講究如何?他和我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
剛去北京時,他一個人坐在涮肉店裡,一竅不通,湊合着吃。
隔壁桌的大爺瞧見了,朝他嚷嚷,嘿,剛來北京吧,涮肉可不這麼吃。
說罷,教他老北京的吃法。又給他介紹北京哪裡好玩,哪些東西好吃,把他感動壞了。
之後他爸媽到北京,帶着去同一家涮肉店,像當初那大爺一樣,教着他們涮肉,講述自己在這座城市的所見所聞。
而他無論從說話做事,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份北京的講究範。
他說,可能北京人那份講究已經滲透進了我的生活吧。
數百萬的北漂也是如此。
其實,與其說是講究,倒不如說是對生活的一種執着,對美好的一種向往。偌大的北京城,也因為這份執着和向往,在歲月洗滌中不失熱烈生猛。
1、BTV,《北京話,話北京》
2、崔岱遠,《京味兒》
3、王丹,《北京味道》
4、唐夏,《北京飲食文化》
5、老舍,《離婚》
6、《這就是北京》
硬漢男星被曝出軌後又拒降8750萬片酬?來“中國網”(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