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21位皇帝,其中關中地區有18座陵墓,俗稱“唐十八陵”。
據史料記載:溫韬,京兆華原人也……韬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内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韬從埏道(墓道)下,見宮室制度闳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寝,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迹,紙墨如新,韬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出自《新五代史》。
意思是除了乾陵逃脫厄運,其他十七座帝陵無一幸免。根據考證唐睿宗的橋陵,經過1200多年後封墓石條依然完好,這意味着橋陵并沒有被盜掘過。那麼是否唐太宗的昭陵史載有誤呢?我們追随曆史的痕迹,淺談昭陵被盜之謎。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陵完全效仿漢朝規制。但虞世南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制既勞費了民力,還使盜賊生心,所以漢陵大都被盜,帝王的屍骨也被抛棄荒野。李世民深感兩漢帝陵被盜嚴重,為打消盜墓賊光顧的念頭,還特意豎碑上刻聖旨曰:“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
據史書記載,昭陵地下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架有棧道(長約400米),文德皇後先葬入玄宮,棧道沒有拆除,并在棧道旁上建造房舍,派人為皇後守靈。李世民死後,棧道拆了,玄宮才正式被封。從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3000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重2噸,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澆以鐵水以封固。
昭陵風水布局,符合古代堪輿風水絕佳!昭陵九嵕山地處渭北平原,山底海拔 570 米左右,其後群山拱衛,山後便是滔滔的泾水; 其前與左右衆山羅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裡的關中平原,而浩蕩的渭水又東西橫穿關中平原,還從古長安城下穿過,形成了“渭水貫都”的奇妙景觀。所以,自唐以降,封建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曆代帝陵之最佳者。
那麼唐太宗的昭陵墓道口在什麼位置呢?根據九嵕山發現的最高處石室(疑似徐賢妃墓室),按照古代禮法,如果徐賢妃為昭陵陪葬墓,那麼昭陵的墓道口應在該墓室上方。觀察發現位于最高處徐賢妃墓室上方,有一處很明顯的人工封堵痕迹與人工修築痕迹。或為昭陵墓道口,此處距頂峰約三十米左右,墓道口朝東。(這一推測基本與之前德國測繪團隊推測的基本一緻)。
近些年來,不斷有學者對新舊《五代史溫韬傳》所載盜掘昭陵事提出質疑,認為昭陵未被溫韬盜掘。
第一地域說:學者們認為,溫韬當時為耀、裕二州節度使,掌義勝軍。在唐十八陵地區,溫韬的勢力範圍隻涉及三原、泾陽北部及富平西北而已,而乾陵所在的乾縣、昭陵所在的禮泉縣都是李茂貞的地盤。如果溫韬真的盜掘唐陵,那也隻能是其轄區的唐陵。
第二筆迹說:部分學者們認為,既然溫韬盜掘了昭陵,盜出了“鐘王筆迹,遂傳人間”,為什麼從那時起至兩宋,甚至迄今,都沒有發現《蘭亭序》之類“鐘王筆迹”在人間流傳?野史說溫韬把裝裱字畫的錦繡留下來,字畫付之一炬,試想溫韬本就是獲取财物,這樣價值連城的字畫,溫韬怎麼會以銷毀,不符合常理。因此,他們反證史書記載有誤。
有些學者認為昭陵雖然堅固,但是有可能溫韬并沒有通過墓道口進入昭陵,而是從山的一側直接打通墓道,這種猜想隻有等有朝一日對其進行科學發掘後才能破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