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的飲食作物,在我國五千年的曆史中,茶陪伴着古代人民走過了很長一段路程,雖然已經無法考證什麼時候開始飲茶了,但是可以确信的是,茶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事物。茶不僅僅是我國著名的一種飲食作物,而且早已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符号,衍生出來許多文化風俗、茶的文學以及各種各樣有關于飲茶的社交禮儀等等。
說到茶,我們自然就會想到有着“茶聖”之稱的陸羽,他對于我們後人來講,已經成為了“茶”的代名詞。陸羽雖然有着文人的身份,但是他的志趣不在于功名利祿,而是以身許茶,并且以其著作《茶經》得以名揚天下,“茶聖”一稱名副其實。
“茶聖”陸羽
陸羽出生時就被遺棄在郊外,時值深秋,陸羽已被凍得瑟瑟發抖,幸得路過的竟陵龍蓋寺智積禅師所帶回收養。
積公是唐代的著名高僧,因辭卦上說:“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并将拾得的嬰兒取名為陸羽,以鴻漸為其字。除了有名有學識之外,積公還煮的一手好茶,并經常讓陸羽陪侍,于是陸羽自幼就習得藝茶之術。
飛鴻
時遇棄職的飽學儒士李公于山下開辦講學,積公便讓陸羽前往李公處學習,陸羽不慕寺中佛道詩經,而對儒學深感興趣,在李公那裡得以汲取儒家之道。十二歲那年,陸羽離開了龍蓋寺,出門闖蕩。
為謀生計,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醜角演員,又憑借其學來的知識兼任編劇和作曲;後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前往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授業七年,十九歲學成出山。
作為一名棄嬰,竟陵留給陸羽的是難以言說的辛酸,不僅僅是出生,而且還有在寺廟中求學、出寺後闖蕩的辛苦等,但是這些經曆也為陸羽換來的寶貴的學識、精湛的茶藝和頑強的精神意志。
後陸羽遊曆天下,遍曆長江中下遊和洹河流域各地,以茶随身,并且還考察收集了大量關于茶葉的産制資料,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鑒水的經驗,曾撰下《水品》一篇,今已不得見。陸羽遊遍産茶之地,又憑借其高超的茶藝和豐富的學識得聞于世人中,而後他的名氣也越發被傳揚。
陸羽與茶
陸羽的名氣也沖到了皇帝那裡,唐皇曾讓朝中百官派人尋得茶界名人陸羽,并喝到了陸羽親手蒸煮的茶水,連連稱贊,便留陸羽在宮中供職,但陸羽不慕名利,辭别不受。從皇宮中返回的陸羽繼續着他的茶之路。
唐朝上元初年,陸羽隐居于江南各地,并已撰成《茶經》三卷,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誕生。
《茶經》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成茶界奠基之作《茶經》,“茶聖”一稱名副其實。被流傳下來的,不僅僅是他手中那一碗清香的茶水,還有他茶一般的人生品格。
趙原《陸羽煮茶圖》
《茶經》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和飲茶藝術
《茶經·一之源》開篇論述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從這裡就賦予了茶簡樸、清淡和高雅的氣質,并且進一步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将茶的精神貫通到飲茶人當中。
而《茶經·四之器》中的“令正,務遠,守中”和“蕩昏寐,飲之以茶”等,都是與儒家中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的。另外,其書以茶為禮,以茶傳情,透露出“人法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茶來自自然,又通過品茶回歸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那麼,《茶經》本身有哪些可圈可點的飲茶藝術?
首先是茶的物質。陸羽在《一之源》中指出了茶樹生長環境對茶品質的影響,另外還展示了八個等級的茶葉外形與色澤;而對于茶器的選擇,《四之器》中列出了一份詳細的“茶器”清單,認為茶器應該兼顧大衆和清雅兩方面,重視飲茶活動的普及;最後,陸羽還提出飲茶之水應該具備清、甘、活等特點,并認為尋飲茶之水也是茶的樂趣之一。
茶具
然後是茶的制作。陸羽的焙茶,将本有的炙茶、碾茶和羅茶的過程進一步細化,提出“恰到好處”的原則,旨在保持茶的香氣、色澤;而煮茶的燃料,要選擇好炭好薪,避免燃料産生的煙霧和雜味對茶造成幹擾,同時,對水溫的把控,也是制茶的關鍵環節之一。
碳灰
最後是茶的品嘗。嚴格按照《茶經》中的步驟和要點制作出來的一碗好茶,如何品嘗到其中的美好,也是一門學問。《茶經》中指出:“啜苦咽甘,茶也”,真正的好茶,絕非一味甘甜或者全然苦澀,而是苦中有甜,回味無窮。所以,如何看待茶的苦與甜是品茶的先訣之一。
古人的品茶之道
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
王升華的《茶聖陸羽》通過“茶聖陸羽”的一生展現了盛唐時期絢麗多彩的茶文化。确實。唐代不僅以詩為名片,茶文化同樣是其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精神财富。而《茶經》作為唐代第一部以茶學為内容的書籍,标志着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陸羽與《茶經》
關于唐代的制茶技藝,前面《茶經》的飲茶藝術已有所述,這裡不再贅叙。除了技藝層面的考證,唐代茶文化更體現在美學意義上的茶審美文化。在唐代以前,茶的使用還主要停留在藥用、食用和飲用的物質層面,而自陸羽創立《茶經》以來,日常喝茶已轉化為審美的藝術。
無數文人墨客在品茶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從而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放松,體現出唐代茶文化高雅的藝術情趣。
另外,唐代茶文化還突出了品茶的自然人文環境。唐人飲茶,不僅講究茶品,還注重飲茶的氛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境。文人雅士郊遊苕溪、三癸亭聚會、境會亭酒宴、湖濱樓詩會等,他們将名山大川、軒宇亭榭和琴棋書畫以及自然之美融入到品茗之中,以實現心靈的淨化,簡樸高尚的人格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士人的品茶風貌
茶文化對唐及後世的種種影響
我國封建時代發展到唐朝出現了哪些變化?總體上說,一是貴族社會向科舉官僚社會過渡,一是經濟中心南移方興未艾。而這個時期的茶文化的發展恰恰與這些變化相呼應。
茶作為一種作物,古來有之,但是直到唐朝前期,茶的地位還不明顯。但是随着關隴貴族的沒落、科舉制創立所導緻的新興士人階層的崛起,使得上流社會人士更加追求清雅的文人格調,這是符合茶本身所代表的精神意義的。所以伴随着唐朝的社會轉型,茶開始在唐朝大行其道。
今天的茶
茶本身生長于南方安暖潮濕、地勢隆起的山地丘陵之中,這樣的環境在北方并不多見,這就使得茶成為南方特有的代表性産物之一,北方人并不熟悉。另外,在經濟南方劣于北方的前唐時期,北方人對于茶不僅是不熟悉,甚至有着輕視的成分。但是随着魏晉南北、唐安史之亂等等禍亂時期的到來,北方的優勢漸漸消失,而南方在人口增加的基礎上,借助自身獨有的自然環境迅速發展,也使得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南方茶園
在這樣的變化下,茶不僅僅成為人們日常必備的飲品,還是在商業發展中商人眼中的香饽饽。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别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正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實。而茶本身作為日常普遍的消費品,甚至和鹽鐵一樣,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唐朝後期,走上了“官路”,成為政府賦稅的重要來源。
從唐朝開始,茶葉還走出國門,伴随着唐朝的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茶的清寂配合着佛教道德清修,以及儒家文化,到達朝鮮、日本和東南亞,構成了“東亞文化圈”的重要精神紐帶。而陸羽和他的《茶經》,也将伴随着茶的清香永遠被後人銘記。
(部分圖文來自相關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