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簡述】
本考點對應考綱的“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本考點涉及的題型較多,考查形式比較靈活,同時也是考查熱點,常與對文中詞句的理解結合在起考查。歸納概括是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在複習中要掌握歸納、概括的方法,掌握住不同題型的解題規律和組織答案的技巧。
【概念闡述】
概括内容要點,就是要求考生能夠準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點,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對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三大題型:層(段)意概括、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點。對于内容要點概括而言,要有立足全局的意識,作答時應做到“點要全、語要精”,條理簡明。
1.層(段)意概括
層(段)意概括就是對文章某幾段或某段的段意進行概括。有兩種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層意。
2.特定信息概括
特定信息指“原因”“結果”“作用”“意義”“影響”“方式”“特點”“情感”等方面的信息,這類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閱讀的常考題型。
3.主旨概括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對人、事、景、物的認識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現出的感情傾向。在散文閱讀題中,對主旨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
【設問方式】
1.層(段)意概括
(湖北卷)請概括本文最後一段的主要内容。(《才子趙樹理》)
2.特定信息概括
(1)(2021北京)作者寫出了他對音樂的理解逐漸深入的過程,請結合全文内容,簡要分析這一過程。[《心靈的呼吸》(取材于牛漢的同名散文)]
(2)(2018天津)請結合全文賞析,文中的“我”為何要尋找徽墨。(《虹關何處落徽墨》)
3.主旨概括
(2017全國卷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含着怎樣的态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窗子以外》)
【解題思路】
一、層(段)意概括解題技法
1.提取詞句法。
對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題,如果有中心句或結論句或關鍵詞,直接提取即可。
2.層意相加法。
沒有中心句、結論句、關鍵詞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寫的對象,然後劃分層次,概括層意,各層層意相加。對于多段落的層意概括題,既要注意段内的層次要點,又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如是并列、對照關系的,要把多個段落的意思有機結合;如是層進、轉折關系的,要重在後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總分(分總)關系的,要抓住總說部分概括。
二、特定信息概括解題技法
1.特點類概括。
(1)審清題幹,明确方向。明确陳述對象的特點,是人物特點還是景物特點:然後明确思維趨向。
①概括人物形象特點:A.從記叙的事件中概括特點。B.從描寫中概括特點。對于文中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特别是細節描寫要重點關注,這些描寫均可以提煉出形象的特點。C.從抒情議論中概括特點。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特别是對形象的評價性語句,往往直接寫明形象特點,概括時不可忽視。
②概括物象特點: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澤、聲音)和環境特點。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質、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③塑造此形象的意義(運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體現作者的某種情操或情感,表達作者的某種向往或追求)。答題要注意由表及裡、由淺入深。
(2)閱讀原文,确定區域。題幹中關鍵詞出現的區域往往是答題要點所在區域。
(3)概括區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質,分類概括。
2.因果探尋類概括。
(1)關注題幹提問模式,界定題型。因果探尋類題,題幹提問時一 般都有“為什麼”“什麼原因” “什麼理由”等關鍵詞。
(2)注意思維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闡發對生活的感悟或某種道理,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題者命題的"果”,這些"果”從何而來,就是文中的叙事、描寫等。說到底,散文往往是一個因果複句,故這類題涉及的範圍比較大,答題時要盡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凡題幹語句出現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點所在的區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會有一二要點分散在離題幹句較遠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維,适當擴大搜索範圍,把答案找全。
(3)用因果法檢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與結論連接起米讀一讀,如果因果關系成立,則基本正确: 如果生硬,則可能不正确,或語言組織不到位。
三、主旨概括解題技法
1.主旨概括常用方法
(1)因文而異法。①寫人叙事類散文要對人物做出評價或贊美,或揭示、評價事件的意義,或從人物事件中生發出對人生等問題的感悟和認識。②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物抒發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③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對人生或社會、生活的揭示或評價。
(2)解讀題目法。很多題目直接點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練的概括。有的題目即使沒有點明主旨,也往往與中心意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點。
(3)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關時代背景,由此推斷作者的寫作意圖。
(4)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對首尾的語句進行重點品悟,這樣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5)分析議論抒情語句法。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态度,抓住了這些語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2.主旨概括答題格式
概括主旨的一般格式: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過記叙……塑造了……形象) 寫作意圖(表達了……抒發了……情感願望)。
典型例題
【題目】
(2022·山東青島·高三一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老家
餘歡
我這回一放假,便回到老家去了。
老家是在鄉下。四五間用水泥磚修建起來的屋子,正廳前方偏左側有一間廂房,廂房後方斜倚着三間豬圈,一堵矮牆把房子圍成了個圈兒,牆上栽有一片菊花,時時放出香味;花心有蜜蜂,每到午間,便“嗡嗡”呼叫。房子四周環擁着不盡的包谷杆兒,包谷棒上倒挂着些粉紅的、米白、褐色的包谷須,有風時,包谷須微微波動;像小侄子偶爾皺起的眉頭,幾分鐘後又舒展開來。老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溝裡間或傳來幾聲蛙鳴,沿溝上方一帶相間地栽着一排李樹和梨樹,一株葡萄架在李樹上,春夏别有一番熱鬧。
老家的生活很是風雅。一條李樹枝伸進窗台,緊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這間朝南的屋子裡。每逢風抱着花來看我寫字,粉紅色的花瓣打着轉兒飄落在紙上,繪出一條漂亮的弧線時,我便擡頭向外看看。奶奶拄着拐杖,坐在葡萄架下的石凳上,陽光穿透葉子,窸窸窣窣灑落下來,擦白了她稀疏的頭發。陽光在她布滿褶皺的青灰色臉上來回跳動,沒多久便安靜下來,仿佛她的臉有魔力似的。
老家的氣息較城市更為平和。我回來的第二天,便去村裡遊蕩。放眼一望,碧綠千頃:一塊塊辣椒地占據了村莊,地裡全是一片深色的綠,地勢高低起伏,這種綠仿佛是從遠處山坡的蒼翠欲滴分流過來似的。這綠,借着露水清澈地顯露出來,露水似滴未滴,才看一眼,就想把它儲存到心中去。地中間零星站着五六個人,指着辣椒在說着什麼。大納路通車後,往來村裡的陌生面孔增多了。我剛路過田坎,便看到地裡有幾顆腦袋在晃動,接着傳來一道聲音,“琳琳,你回家了啊!”
“嗯,回來了,大娘,今年的辣椒結得真好。”我彎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進她旁邊的籃子。
“是的,剛我聽到那個四川老闆和村支書說,他今天要買一噸,我要抓緊摘勒。多摘點,好多讨點工錢,趕場天給我孫兒買字帖……”
我們都是村裡的居民,自有一種情分。我從小在村裡長大,對村裡的一草一木也頗為熟悉:沙灣的泉水最甜,水井灣的次之;環山的映山紅最多也最好看;三伯家養了一群雞,大的也有,小的也有。它們白天躲在包谷地裡,晚上被安置在一間用水泥磚砌成的雞圈中……離開家鄉之後,在貴陽居住,愈加想念老家的這種平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與和諧。我每天傍晚都要去村中走走,這村子裡似乎有一種魅力,能讓人平靜下來。
老家的蚊子很多。每到晚間,蚊子成群結隊的在門前撲打翅膀,嗡嗡作響。我雖把房門緊閉,甚至還叮囑小侄子不要開門。但是一轉身,侄子已經溜了出去,随之混進來幾隻蚊子。我托着殺蚊劑四處噴射,另外又撕開蒼蠅紙并将它攤放在各個角落,還是不能殺絕。侄子也在一旁忙得不可開交,捉到一隻蚊子,急忙跑過來對我說,“姑姑,我把它扔出去,讓它餓死就行了。”于是為了解救這些蚊子,小家夥每天都會進出跑十幾次,興高采烈地數他放出去的蚊子。
老家的雨是溫和的。近日天氣悶熱,一朵烏雲籠罩在老家上空,偶爾陽光躲進雲裡,天空便呈現出黑壓壓一片。我們生怕下暴雨,連忙收了房屋闆上曬着的洋芋片。黃昏時,豆大的雨點淅淅瀝瀝終于落了下來。幾個外鄉人撐了雨傘,安心地走在雨中——村裡道路不會泥濘,地面不會積水,所以不必憂慮。這個季節的雨不似夏季那樣大雨如注,而是溫和的雨。下雨時,窗子照樣開着,一眼就可看到遠處的景色;車輛照樣往來,行人絡繹不絕。院中的萬壽菊經過雨的洗禮,沒掉一片花瓣,反而愈發嬌豔。下雨伴随有風,不過這風也不怎麼可畏:風沒帶勁兒,包谷杆仍然挺直腰闆向上生長,就是刮上一天也吹不倒一棵包谷杆兒。反倒是夜晚雲收雨過後,道路上的水經過風輕輕一吹,随即幹涸。這雨吸收了許多熱氣,帶來絲絲涼意,以至于晚上睡覺,仍需要蓋上被子。
深夜,村裡的燈相繼熄滅後,蛙開始在田地裡群叫。我起身開窗,蛙聲更加響亮。仔細靜聽,這蛙聲很是特别。時長時短,時高時低;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遼闊,時而細膩;悠揚纏綿,餘音繞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等到蛙聲漸漸弱了起來,我已然睡着了。
杜甫有詩雲:“月是故鄉明。”誠然,對于老家的這種情結,今生無論如何我也是丢不掉的了。
1.下列對本文相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作者對“老家”的情結,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丢掉,這源于老家承載着作者美好的回憶,寄托着她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之情。
B.“大納路通車”、“陌生面孔增多”以及鄉鄰摘辣椒的熱情,讓讀者感受到“老家”發展的腳步和人們内心的幸福感。
C.老家的雨天是溫和的,盡管也有暴風驟雨的時候,然而在作者眼裡并不可畏,因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早已适應。
D.夜晚的蛙聲在作者眼裡不僅不是一種噪音,反而是一首首天籁,助人入眠,表明老家平和的氣息讓作者内心變得平靜。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二段描寫了老家周圍環境,屋子雖簡陋,但被菊花、溪水、桃李、間或傳來的幾聲蛙鳴所環繞,既描摹當下生活環境,又為下文回憶過去做鋪墊。
B.文中“我彎下腰,伸手摘了一把,放進她旁邊的籃子”一句,用“彎”“摘”“放”一連串自然熟悉的動作,将鄰裡之間的和諧盡數展現出來。
C.文中寫到侄子每天都會進出跑十幾次,興高采烈地數他放出去的蚊子,以小見大,表現出老家人内心的淳樸善良。
D.文章取材富有生活氣息,平實中不乏深情意蘊,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老家一草一木、親人鄰裡的深厚情誼。
3.請賞析文章第三段的語言特色。
4.文末以杜甫詩句“月是故鄉明”作結,作者對于老家的這種情結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答案】
1.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内容的理解能力。C.“盡管也有暴風驟雨的時候,然而在作者眼裡并不可畏”理解錯誤,文中說“暴風雨不可畏”的原因并非“因為作者是地地道道的老家人”,而是“路面不泥濘,地面不會積水”“風也不怎麼可畏:風沒帶勁兒”。
2.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又為下文回憶過去做鋪墊”分析錯誤,第二段是作者回到鄉下後對老家周圍環境描寫,下文是寫回到鄉下後的見聞,沒有回憶過去。
3.①巧用修辭,生動形象:善用比拟,風抱花看寫字富有人性;②用詞富有表現力,活潑有趣,富有畫面感。“穿透”“灑落”“跳動”的陽光,富有動感;坐在院中的奶奶,畫面感強。③清新自然:粉色花瓣,輕盈飄落,給人輕松舒适之感。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特定段落語言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文章第三段描寫了老家風雅的生活,語言表達很有特色,具體分析如下:
①巧用修辭,語言生動形象。如“每逢風抱着花來看我寫字”運用比拟的修辭手法,賦予了風的友善的人性。“粉紅色的花瓣打着轉兒飄落在紙上”運用了比拟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瓣的友善。“陽光在她布滿褶皺的青灰色臉上來回跳動,沒多久便安靜下來”運用了比拟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陽光的親昵、調皮。
②用詞富有表現力,活潑有趣。如“一條李樹枝伸進窗台,緊挨着窗玻璃”中“伸進”“緊挨”都富有動感;“粉紅色的花瓣打着轉兒飄落在紙上,繪出一條漂亮的弧線時”中“飄落”“繪出”也都富有動感;“陽光穿透葉子,窸窸窣窣灑落下來,擦白了她稀疏的頭發”中“穿透”“灑落”“擦白”等都富有動感。以上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的運用,增強了畫面感。
③語言清新自然,給人輕松舒适之感。如“每逢風抱着花來看我寫字,粉紅色的花瓣打着轉兒飄落在紙上”“陽光穿透葉子,窸窸窣窣灑落下來”“陽光在她布滿褶皺的青灰色臉上來回跳動,沒多久便安靜下來”等。
4.①老家環境自然優美;②老家氣候溫和,風調雨順;③老家生活風雅、平和、甯靜;④老家人淳樸和善、相處融洽、純真和諧;⑤老家帶給人們美好的回憶,内心的平靜,是離家之人的情感寄托;⑥老家随着新時代的發展成為新農村。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體會文中思想情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末以杜甫詩句“月是故鄉明”作結,作者對于老家熱愛的這種情結在文中有多處體現,具體分析如下:
①通過描寫老家優美的自然環境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老家門前有一條小水溝,溝裡間或傳來幾聲蛙鳴,沿溝上方一帶相間地栽着一排李樹和梨樹,一株葡萄架在李樹上,春夏别有一番熱鬧”“深夜,村裡的燈相繼熄滅後,蛙開始在田地裡群叫”。
②通過描寫老家風雅的生活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一條李樹枝伸進窗台,緊挨着窗玻璃,我就住在這間朝南的屋子裡。每逢風抱着花來看我寫字,粉紅色的花瓣打着轉兒飄落在紙上,繪出一條漂亮的弧線時,我便擡頭向外看看”。
③通過描寫老家溫和的氣候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老家的雨是溫和的”“院中的萬壽菊經過雨的洗禮,沒掉一片花瓣,反而愈發嬌豔”。
④通過描寫老家人的淳樸和善、相處融洽、純真和諧,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我”回老家受到家鄉人熱情問候,小侄子的“放蚊子”“數蚊子”等。
⑤通過對老家新農村發展前景的描寫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放眼一望,碧綠千頃:一塊塊辣椒地占據了村莊,地裡全是一片深色的綠”“剛我聽到那個四川老闆和村支書說,他今天要買一噸,我要抓緊摘勒。”
⑥通過描寫老家帶給人們美好的回憶,來表現對老家的熱愛。如“我起身開窗,蛙聲更加響亮。仔細靜聽,這蛙聲很是特别。時長時短,時高時低;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遼闊,時而細膩;悠揚纏綿,餘音繞耳;像一首首天籁,很是助眠”,這些美好的回憶将成為離家之人的感情寄托。
【對點練習】
【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由土而陶
許鋒
①偶然去過石灣後,又去過幾次,不為什麼,隻為看陶。
②石灣的陶像莊稼一樣吸引着我。
③其實,長着陶的石灣是個小地方,像北方的一個莊子——莊子裡長的都是莊稼,石灣長的卻是陶,長了一輩子的陶。
④莊稼自是有生命的,莊稼能讓莊子活一輩子;陶似乎沒有生命,卻也讓石灣活了一輩子——一輩子可以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一次次看了石灣的陶之後,我曉得,沒有根的東西也能長在土裡,也有生命。
⑤站在石灣,穿過風塵,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縱橫的根,彎彎曲曲地執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結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過去,活得好,活在後來,還活得好,如北方的莊稼一樣生生不息。
⑥什麼土長什麼莊稼,長麥子的土,長高粱的土,長野果的土,都不一樣。石灣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長。石灣的土有它的溫度、硬度、粒度、厚度。我确定,石灣的土就是石灣的土,是石灣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綿延至今的土。
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堅持了一輩子。五千多年,質樸得像莊子裡的農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個時代的石灣,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了生存,石灣的人學會了磨制鋒利的石器,他們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開采,一路披荊斬棘。而用汗珠子和泥燒陶,似乎是為了一種美好。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他們隐隐曉得,有了陶,他們才會過上豐富且有品質的生活。
⑧男人和女人一起營造美好生活的場景已經被牢牢地定格于石灣陶瓷博物館,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嚴峻的目光與緊蹙的額頭,結實的褐色的皮膚,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雛形,讓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女人呢?女人在哪裡?賢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勢小心翼翼地呵護着一個剛剛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于褐色的泥裡,但她的目光是柔軟的,動作是舒緩的,她正沉浸在無比幸福的想象裡,她背上的嬰兒正歪着腦袋咧着小嘴在夢裡酣暢淋漓地遨遊。
⑨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燒,盡管煅與燒往往連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勁,燒卻是溫和的,循序漸進的,能使泥坯脫胎換骨。隻是,麥草的力量是有限的,它燃燒之後随風飄搖的火焰讓陶無法集中升華。才有了窯,陶窯。
⑩石灣的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龍窯。龍窯自是很大,像它的名字一樣威風八面。石灣的龍窯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如熊熊火勢的走向。一棵經年的古榕籠罩在龍窯之上,像是龍須似地密不透風。而它的根,竟然繞過“山脊”,盤踞在龍窯的背後。龍窯便像卧龍,似睡非睡,警覺而靈敏。
⑪南風古竈是石灣最古老的一座龍窯。既是龍窯,名頭如此響亮,為何又取了個小氣的名字?南風古竈建于明代正德年間,五百多年來,以傳統的柴燒方式燒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被冠以“竈”的原因,石灣人以前大都以陶業為生,龍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産工具,其地位與戶戶燒火做飯的爐竈同等重要,稱為“竈”,是被高看,不是小瞧。
⑫我幾次站在南風古竈前,面對或背對去想象它的曆史。我的目光過于短淺,看不到五百多年前它熊熊燃燒的壯闊。但是,至今仍彌漫的柴火的氣息,讓我聞到了陶工的汗水,泥土的芳香,陶的浴火重生。我仿佛看到密密匝匝的興奮、期待的目光随着陶膛的火在四周盈漾。石灣人祖祖輩輩的希望,都在這竈口裡。
⑬南風古竈窯體總長34.4米,窯室内長30.87米,窯面有投柴孔29排,每排5個。火眼作為燒窯時觀測窯溫和投放木柴之用。窯爐前端的燃燒室俗稱“竈頭”,是用于預熱升溫。窯竈共有五個窯門,用于陶的出入,窯體左側的4個俗稱“竈口”,尾部的一個俗稱“欄尾”。這些精巧的“機關”的作用,我感受不到,但是陶工能,陶工時而文火,時而武火,時而面火,時而腳火,那陶,紅釉還是綠釉,藍釉還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石灣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風風雨雨中屹立的骨架與魂魄。
⑭石灣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發達于唐宋時期,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今日,你若進了石灣,也俨然進了陶界,到處都是陶,精巧的,絢麗的,粗犷的,大氣的,詭異的,變幻的……從曆史的煙雲中走來,帶着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
⑮是的,由土而陶,是質變,是嬗變。
1.下列對文章相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寫作者多次專門去石灣看陶,表明石灣的陶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着作者,同時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B.文章寫南風古竈的規模形制,時至今日沒有一絲變革,表現作者對這一曆史古迹沒有創新的哀歎之情。
C.由土而陶的質變,指通過燒,使具有合适的溫度、硬度、粒度、厚度的土循序漸進地脫胎換骨,變成陶的過程。
D.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石灣人就燒陶,陶從生活器具嬗變為一種有烙印、有品性、有色彩的具有嶺南文化氣息的傳統文化藝術珍品,嬗變為一種讓人敬仰的文化精神。
2.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石灣的陶像莊稼一樣吸引着我”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石灣的陶”對于“我”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
B.文章第②~④段用莊稼和陶做對比,表現了石灣的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石灣幾千年來一直接受着陶的滋養。
C.第⑤段句式靈活,整散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表現了陶的生命力旺盛、生生不息的特點。
D.文章以陶為中心行文,形散神聚,融入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語言整散結合,錯落有緻。
3.請結合全文概括分析“我”被石灣的陶吸引的原因。
4.請概括⑪~⑬自然段的内容。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沙堆裡的城隍
梁衡
西方的神話中都是些離人很遠的女神、酒神、愛神等,哪怕幫人找對象,也是派個天使躲在暗處遠遠地射上一箭。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神總是在人的身旁,如影随形,朝暮不離,無時不在護佑着你。
2021年9月,我到陝北采風,聽說靖邊縣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廟,便立馬趕到現場。現在正挖掘的這個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周長不到兩公裡,裡面也設了個城隍。随着曆史的變遷,整個堡子漸為風沙所埋,現沙面上已固化為耕地、草坡、灌木林,間有大樹,城隍爺就埋在下面。
最可看的是北邊的正殿,城隍爺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裝,雙耳垂肩,白臉紅唇,身威而面慈。他寬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張成接物狀,目視前方。廊下的武士則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個胡人,作猙獰狀以驅惡鬼。考古人員為防風化正準備以塑料蒙面處理。我們正趕上将蒙未蒙之時,難得一見的佛光乍現的這一刻。城隍爺和衆文武的紅袍、黑靴、藍袖口,甚至金腰帶上的雲紋都曆曆在目。隻是猶裹沙土半遮面,有的剛露出一個頭,有如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有的半邊身子鑽出土外,目光炯炯,剛從古代穿越而來。
中國土地遼闊,各地風俗信仰不同,但城隍無分南北,是一個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按轄區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習慣上總要拿一個現實的人來做軀殼,就像寫小說要有個原型。比如關公被推舉來作财神,秦瓊、尉遲恭被選來作門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無統一規定,由當地百姓自己選舉産生。比如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它的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麼,這座長城腳下的明代小城堡,該選誰來任城隍呢?這一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數範仲淹。
北宋與長城外的西夏長年對峙,屢遭敗績,守邊武将已畏敵如虎,皇帝就把文臣範仲淹派去帶兵。範保家衛國真是赤子忠心,他帶着自己16歲的長子,親自上陣,一夜之間築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闊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領,連打了幾個勝仗,終于使邊防鞏固,人民安居。範長年在這裡風餐露宿,枕戈待旦,有《漁家傲》為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他徹底實踐了自己“先憂後樂”的思想。我仔細端詳眼前的這尊城隍,還真像史上留下的範公畫像。
我仔細研讀出土的碑文,它先交代城隍的設置:“城隍有祠,遍于環宇,非隻大都巨邑而也。雖一村一井,莫不圖像而禋祀之。”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明白,單純的行政管理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既要依法治國,也要依德治民。康德說有兩種東西,總是讓人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國,遍布于城鄉的城隍,就是這種道德普及的最後一公裡。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麼生勸,600年仍衣帶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隻是勸人行善,還導人審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這個周長兩公裡的堡子隻是小小的一個點,但它是長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種地貌,一種氣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輪回。你隻要看看腳下被深埋着的這一座城、一座廟、一個神,就知道這裡曾經是怎樣的沙塵肆虐。當地傳統說書中有一個代表作《刮大風》:“刮得那個大山沒頂頂,刮得那個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樹連根拔,萬年的頑石亂翻滾。”40年前我在這一帶工作時,一夜醒來,風刮沙壅都推不開門。可是現在呢?高處一望,綠滿天涯,藍天如鏡。新華社2020年發文,宣布橫跨長城内外的毛烏素沙漠已經消失。因為,這裡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數不清有多少。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長一個夢,直到有一天考古隊員把他輕輕推醒,他蒙眬中看星漢搖落,旭日東升,浩浩乎綠海無垠。
走出開挖現場,我有了一個小小的遺憾。土坑旁堆着一大堆剛挖出來的老樹根,虬曲纏繞,須亂如麻,根部已有一抱之粗。原來,這城隍廟裡與正殿相對着還有一個戲台,這些樹就長在戲台上的沙土裡。清理遺址時工人嫌它們礙手礙腳,就統統鋸斷挖去。我扼腕頓足。古樹也古啊,它們同是我們民族的記憶,更是一段鄉愁!試想,當年這荒僻之地,常年草盛人稀,鳥飛獸亡,軍民無以為樂,隻有逢年過節時廟裡才給城隍爺唱一回戲,胡漢交易,人神共樂,喧聲滿院。這些老樹也于黃沙中吐出綠葉,撫慰着守邊人苦寂的心。何不留下這些古樹,把整座廟宇開辟成一個旅遊場所,城隍歸座,武士揚眉,綠樹遮陰。讓外來的遊人在土堆上吼一陣信天遊,再邀城隍爺同坐喝一壺馬奶酒,唱一首《出塞曲》,看一出600年前的地方戲,那該多有味道!
(有删改)
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報》
1.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我”聽聞出土城隍廟,“立馬”趕到現場,用行動表明“我”對出土城隍廟興趣濃烈,心情十分迫切。
B.城隍替身“無統一規定”,由百姓自己選舉産生,說明被選做城隍替身的是百姓愛戴的有德之人。
C.文章開頭把西方的神話和中國的神話進行對比,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突出了中國“神”的特點,也是散文“形散”的體現。
D.文章引用《漁家傲》是為了表現範仲淹戍邊的艱苦和思鄉,引用《刮大風》是為了表現“清平堡”的環境特點。
2.假如今天梁衡的夢想成真——整座廟宇真的被開辟成一個旅遊場所,範仲淹當選了這裡的城隍爺。請聯系文本分析範仲淹當選的理由。
3.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選》自序中說:“散文美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描寫叙述的美,第二層是抒情的美,第三層是哲理的美。”請結合文本,分析本文的“抒情的美”。
【答案】
一、1.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現作者對這一曆史古迹沒有創新的哀歎之情”分析錯誤。文章寫“南風古竈的規模形制,時至今日沒有一絲變革”表現了作者對這一曆史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并發揮作用的贊歎之情。
2.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學作品内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用莊稼和陶做對比”分析錯誤。文章第②~④段用的是類比手法,而非對比。
3.①石灣的陶曆史悠久。石灣的陶發端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發達于唐宋時期,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綿延了五千多年;石灣最古老的陶窯——南風古竈至今保存完好。②石灣的陶風格多樣。有的精巧,有的絢麗,帶有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③石灣的陶體現了堅守、不急不躁、溫和、有耐性等文化精神。石灣人重視制陶,并且一直堅守至今;燒陶的過程溫和、循序漸進,但具有強大的力量,能使泥坯脫胎換骨;陶工燒陶時,不僅要付出汗水,而且需要掌握火候,需要工夫和耐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我”被石灣的陶吸引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回答石灣的陶的特點。由第⑦段“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堅持了一輩子。五千多年……”可知,石灣的陶曆史悠久;由第⑭段“石灣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發達于唐宋時期,至明清兩代達到鼎盛——今日,你若進了石灣,也俨然進了陶界,到處都是陶,精巧的,絢麗的,粗犷的,大氣的,詭異的,變幻的……從曆史的煙雲中走來,帶着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可知,石灣的陶不僅風格多樣,而且帶有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由第⑨段“由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燒,盡管煅與燒往往連在一起。煅用的是狠勁,燒卻是溫和的,循序漸進的,能使泥坯脫胎換骨……”可知,石灣的陶燒制工序的要求之嚴;由⑬段“陶工時而文火,時而武火,時而面火,時而腳火,那陶,紅釉還是綠釉,藍釉還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可知,該部分集中體現了堅守、不急躁、溫和、有耐性等文化特點。
4.南風古竈是石灣人賴以生存的生産工具,有着悠久的曆史,至今仍煥發着無限生機。作者對此充滿贊歎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據第⑪段“南風古竈建于明代正德年間,五百多年來,以傳統的柴燒方式燒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石灣人以前大都以陶業為生,龍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産工具”和第⑫段“石灣人祖祖輩輩的希望,都在這竈口裡”可知,南風古竈曆史悠久并且是石灣人賴以生存的生産工具;依據第⑬段“石灣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風風雨雨中屹立的骨架與魂魄”可知,石灣的陶至今仍然煥發着勃勃生機。
二、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D.“文章引用《漁家傲》是為了表現戍邊的艱苦”錯誤,引用《漁家傲》是為了表明範仲淹在實踐自己“先憂後樂”的思想。
2.①城隍爺作為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點是保佑百姓平安;而範仲淹率兵鞏固邊防,使百姓生活安定。②城隍爺是勸人行善、導人審美的典範;而範仲淹身上的“赤子忠心、先憂後樂、依德治民”道德光輝影響了無數後人。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城隍無分南北,是一個普遍之神。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按轄區工作,保佑百姓平安”可知,城隍爺的最大特點是“保佑百姓平安”;由“他帶着自己16歲的長子,親自上陣,一夜之間築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闊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領,連打了幾個勝仗,終于使邊防鞏固,人民安居”可知,範仲淹鞏固邊防,讓人民安居。這是第一個理由。
由“城隍不隻是勸人行善,還導人審美,亦是一尊美神”可知,城隍爺“勸人行善,導人審美”;由“範保家衛國真是赤子忠心”“他徹底實踐了自己‘先憂後樂’的思想”可知,範仲淹的身上擁有赤子忠心、先憂後樂等道德光輝,這種光輝影響後人。這是第二個理由。
3.①美在情感豐富。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範仲淹身上具有的“先憂後樂”精神的歌頌,又有對當代人治理沙漠的贊美。②美在情感真摯。無論是對古人的贊美,還是對當今考古留下的遺憾,作者都是由衷而發,淳樸自然。③美在情感深刻。文章由一次考古,既展開了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追溯,又展現了對當今環境、考古等問題的思考。(答出兩點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審美特點、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蘊的能力。由題幹可知,這是針對“抒情”設題,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寫作的對象,如文中寫城隍廟,寫範仲淹,寫當代人治理沙漠。然後結合這些對象,分析作者對其的情感。
文中所寫的“城隍廟”“城隍爺”讓作者熱愛,如作者“聽說靖邊縣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廟,便立馬趕到現場”,但作者熱愛的不是“城隍廟”這一建築或者“城隍爺”這一形象,而是他們身上的傳統文化,所以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文中所寫範仲淹鞏固邊防,讓邊地百姓生活安定,體現了“先憂後樂”的精神,對此,作者是歌頌贊美的;文中寫到當代人治理沙漠,讓曾經的沙海變成“綠滿天涯,藍天如鏡”,對此作者是贊美的。所以抒情美的第一個表現是情感豐富。
作者在表達情感的時候都是真摯的,如他贊美古人“而在古代中國,遍布于城鄉的城隍,就是這種道德普及的最後一公裡。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麼生動,600年仍衣帶如水,神清目明……亦是一尊美神”,如他看到工人挖掉古樹,直接以“我有了一個小小的遺憾”“我扼腕頓足”表達遺憾之情。所以抒情美的第二個表現是情感真摯。
從文章内容來看,作者從一次考古起筆,“我到陝北采風,聽說靖邊縣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廟,便立馬趕到現場”,由挖出的城隍廟寫到城隍爺,寫到範仲淹,引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溯,之後聯系當下的環境“40年前我在這一帶工作時,一夜醒來,風刮沙壅都推不開門。可是現在呢?高處一望,綠滿天涯,藍天如鏡。新華社2020年發文,宣布橫跨長城内外的毛烏素沙漠已經消失,因為,這裡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數不清有多少”,最後又寫到當下考古的問題,體現出情感的深度,這是抒情美的第三個表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