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北極短袖

北極短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2:22:51

提起北極,你能想到什麼?

冰天雪地、白雪皚皚,美麗的極光、渾身雪白的北極熊,但近期的熱門話題卻不斷刷新着人們的認知。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1

(美國記者身穿短袖在格陵蘭島進行報道 來源:央視截圖)

7月19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勒内·瑪什穿着短袖出現在格陵蘭島新聞中,她在視頻中說:“格陵蘭島溫度接近60華氏度(約15.5℃),像今天這樣溫暖的天氣足以穿短袖了。”

今年7月,北極圈溫度一度飙升至32.5℃,北極地區的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穿上了短袖短褲打起了冰上排球,同月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氣溫有記錄以來首次超過40℃,打破了最高紀錄。

同時覆蓋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冰蓋也在加速融化。不光光是格陵蘭島,2021年2月,一塊面積約為1270平方公裡的冰川從南極洲布倫特冰架上分離出來,比美國紐約市還大。

近些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分不開的關系,如今氣候變化已經是全國乃至世界的頭等大事,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給人們的社會生産生活帶來的影響日漸顯著。

北極平均溫度恒定在0℃以上

極地增溫開啟3倍速

“北極溫度升高”并不是近期才出現的熱門話題,2020年6月,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就出現過38℃高溫,打破北極圈内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從數據上來看,北極溫度升高能追溯的時期則更長。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2

從1900年到2021年的120年裡,北極地區平均溫度升高了至少2.5℃,從1995年開始北極的平均溫度已經開始恒定在零攝氏度以上,并在2017年平均溫度達到頂峰。雖然,2021年的海冰融化沒有近幾年那麼極端,但仍遠超五六十年前的平均情況。

2021年5月,北極監測和評估機構(PSEA) 的一份報告顯示,在1971-2019年期間,北極的變暖速度是整個地球的三倍,比以前認為的兩倍快。1971-2019年間北極溫度升高了3.1C°,而同期全球僅升高1C°。

兩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3倍,這也被稱為“極地放大效應”。而北極南極的變暖又會進一步加速全球氣溫上升,形成一個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PSEA的報告同樣指出,如果地球上的溫度升高2℃,而不是《巴黎協定》中規定的1.5℃,那麼北極夏季冰層将會完全消失。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3

在過去的170年裡,全球氣溫已經上升了1.2℃,直逼《巴黎協定》中目标設定的1.5℃。

1.5℃是2015年《巴黎協定》中的标準。《巴黎協定》由聯合國178個成員于2016年4月簽署,2016年11月正式實施。核心目标是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之上2℃之内,力争1.5℃之内,并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目前僅剩0.3℃的發展空間。

人類活動

導緻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上升,那人類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在其第五次評估報告裡指出,“自前工業時代以來,受經濟和人口增長推動,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以下簡寫為CO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濃度至少在過去80萬年中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溫室氣體極有可能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檢測到的全球變暖的最主要原因。”

在2013年時,IPCC就指出過,“有超過95%的概率顯示,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介紹,CO₂是居前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約占氣候變暖效應的66%,其産生主要是因為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水泥生産。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4

事實上目前大氣中的CO₂比過去80萬年都要高。在過去的漫長的時間裡,大氣中的CO₂濃度不超過百萬分之300 (ppm)。随着工業革命和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₂的增加,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可以看到過去幾個世紀,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全球CO₂濃度迅速上升。

除了CO₂,溫室氣體的排放還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目前,甲烷(CH₄)是1750年水平(人類活動開始擾亂地球的自然平衡)的262%,一氧化二氮(N₂O)是123%。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5

2020年全球平均一氧化二氮ppb達到333.2,而這主要是因為向農田中添加的氮,由于使用氮肥和糞肥,農業行為占所有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70%。這種增加是造成大氣中一氧化二氮負荷增加的主要原因。

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可在大氣中停留約十年。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分析,甲烷約占長效溫室氣體變暖效應的16%,目前全球約60%的甲烷是因為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化石燃料開采、垃圾填埋等方式都會直接向大氣中排放甲烷。

世界氣象組織研究稱,目前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大約有一半留在大氣中。另一半則被海洋和陸地生态系統所吸收。但随着排放的增加,陸地生态系統和海洋在未來吸收化解溫室氣體的能力将會下降,這也會導緻全球氣溫升高得更快。

全球變暖

帶來的危害遠不止冰川融化那麼簡單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隻要目前仍在排放,那麼全球溫度就會繼續上升,因為溫室氣體的壽命很長,即便目前排放量迅速減少到淨零,已監測到的溫室氣體仍能持續影響地球溫度數十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北極海冰正在以每10年縮小13.1%的速度縮減,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

冰川融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北極冰層裡的各類細菌病毒會被釋放出來。目前全球仍籠罩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界對北極冰層裡的病毒也更加關注和警惕。

2016年夏天,因為氣候變暖導緻永凍土層解凍,導緻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上消失了75年的炭疽杆菌又卷土重來,半島上一群馴鹿和遊牧民患上了炭疽熱。

北極冰川的消失,還将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的氣候,這意味着會發生更多的天氣極端事件,包括高溫和強降雨、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并伴随着深遠的社會經濟影響。

近期北半球的極端高溫天氣就是北極溫度升高海冰融化的後果。7月18日,西班牙醫學機構發布數據顯示,7月10日至16日的一周内,高溫天氣導緻該國510人喪生。

極端高溫天氣也會通過改變工作環境、影響人體健康而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經濟損失。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6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因氣溫升高造成的工時損失高達3000億工時, 比2000年增加了52%;而2020年因新冠疫情造成的工時損失約合5800億工時。可見,氣溫升高已造成相當于一多半新冠疫情造成的工時損失。

這種損失也會加劇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2018年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就指出:當全球平均變暖1.5,2,3,4℃時,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産力損失将分别達到9 (19),12 (31),22 (61),33 (94) 天,即這類損失随全球變暖而增大,發展中地區損失增大更為劇烈。

随着全球變暖,大氣中的熱量和水蒸氣也将大大增多,強降雨将會出現得更加頻繁,出現洪澇的可能性也在大大增加,破壞人類的生産生活。

氣候變暖帶來的幹旱、熱浪和高溫威脅會間接導緻農作物的減産和歉收,從而引發糧食危機。2021年7月,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國際農發基金等多家聯合國機構共同發布《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将氣候變化視為誘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氣候問題依然成為了全球議題,各國在節能減排方面也設定了相應的目标,以實現淨零排放。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了碳排放量全世界第一,但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極低;碳排放量第二的美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第一。

2020年中國碳排放占全球的30.65%,美國下降為13.54%。但從曆史積累看,中國遠不及美國碳排放量,在一戰到二戰之間,美國快速發展的同時,碳排放一度占到全球一半。

北極短袖(北極可以穿短袖了)7

美國作為全球累計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相比而言,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國一半,人均曆史累計排放量約為美國的八分之一。數據顯示,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曆史最高值為人均23.44噸,美國2018年人均排放量為16.85噸,而我國的這一數字是7.56噸.

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相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标;相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下降40%-50%的目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數據新聞編輯:陳華羅 實習生楊旭珍

新媒體設計:苗奇卉

校對:李立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