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是一種必然,可能有的孩子逆反不是很明顯,讓人感覺不出他正處于叛逆期,但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逆反心理,隻不過逆反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對于孩子所提出的問題認真對待,那麼,就可以讓孩子不那麼叛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有了一絲變化,父母首先注意到的是孩子長高了,并且不再天天跟在父母後面做“小尾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父母發現孩子變得不聽話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和父母“杠”起來。孩子的這種現象,被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
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時,代表着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這個時候的他們有着越來越強烈的獨立願望,他們既想要擺脫父母,自己做主,又必須要依賴家庭。由于各種原因,這時的孩子強烈要求别人把他們看着大人,尤其是要求父母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不要總是拿自己當小孩看。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無視他的要求,仍然将他們當作小孩,他們就會感到厭煩,覺得父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就會産生“逆反心理”。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随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所接觸的範圍也跟着擴大了起來。當然,他們的知識面也會有所增加,慢慢的,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價值觀。當孩子有了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并且發現父母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甚至自己的價值觀會遭到父母的反對,就會在同齡的孩子中尋找和自己有共同看法的人,也就不會那麼親近父母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還是把其當成孩子一樣說教,就會促使他們産生反抗情緒,進而就有了反抗行為。
不錯,孩子是慢慢地長大了,并且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他們經常會在無意間違反紀律?這時的孩子喜歡和人論個高下,卻又偏偏沒有足夠的論據,對什麼事情都抱着懷疑的态度,卻沒有找到科學的依據去反駁,經常會有一些發現,卻又不能準确判斷,喜歡對别人評頭論足,觀點卻十分片面。
一、父母與孩子相處的相互作用
人與人的相處,是相互作用的,比如你尊敬我,我就會尊敬你,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是這樣。大部分的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可能隻不過是他說了一句話,而父母覺得不滿意,于是就大聲罵他,孩子受到刺激,也變得大聲對抗,或以沉默抗議,或以反抗行為抗議。久而久之,孩子便産生一種習慣,這是與父母之間一種相處的相互作用。
二、孩子養成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千萬不要因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而不糾正他的錯誤。比如,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懂得尊重長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哭、不吃飯,要挾父母答應。如果父母讓步的話,孩子就會有這樣一個認知:用這方法對待父母,父母就會讓步。等到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了,想要改變也不容易了。
三、家庭出現問題
當家庭出現問題,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倆人時常争執時,孩子心裡讨厭,但又覺得無助時,便會逃避,或以叛逆的行為表示自己的不滿。
四、孩子受朋友影響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朋友的慫恿。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當孩子反駁老師,和老師頂嘴的時候,本來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卻得到來自同學的稱贊,當孩子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重重規矩時,也會有可能得到某些朋友的認可。這樣一來,孩子的内心就會産生一種錯覺:如果我扮演這樣的角色,便會被别人稱贊。
1、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實質
當孩子産生逆反心理時,代表孩子已經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時期就是轉折期。總體來說,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各種心理變化都反映了其在心理方面的進步。在心理上,從依附于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非常重大的變化。父母要對孩子這一時期鄭重對待,并且采取歡迎的态度。對于孩子逆反心理消極的一面,父母者應當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當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不隻有消極的一面,還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更加強烈了,讓孩子充滿強烈的求知欲望。
2、要理解孩子
父母看到孩子慢慢的成長,就必須懂得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一種近乎朋友的平等關系。對于孩子對家庭中的一些事情所發表的意見,要鄭重考慮。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獨自處理事情的能力,當孩子在獨自做某件事情時,父母要給予支持,如果孩子在期間遇到困難或遭遇失敗時,父母應當對于安慰和鼓勵,如果成功者一定要表揚。當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些争論,并且最後父母發現是自己錯了的時候,父母要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以得到孩子的原諒。
當然,對于孩子來說,也應該理解父母,畢竟父母的忠告都是他們生活的經驗,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自己的選擇和父母的願望不相同時,孩子可以通過和父母商量來解決,不需要意氣用事。隻要能夠用事實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确的,相信父母還是可以尊重自己的選擇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