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網上沖浪的姬友們應該知道黑名單的含義,即因某些原因而遭到懲治的對象的名單。
玩個遊戲,惡意挂機的可以被你拉入黑名單;
看個動畫,在彈幕上亂刷頻的可以被你加入黑名單;
刷個微博,發讨厭小廣告的可以被你加入黑名單;
看個朋友圈,老秀恩愛的照樣能被你拖進黑名單。
黑名單衍生出的拉黑行為,基本上已成為了我們的基本操作之一。
事實上,黑名單一詞來源于英國的牛津和劍橋等大學。據說這些學校在中世紀時,若有行為違反校規的學生,會被記錄在一本黑皮書上,随後逐漸形成為專有詞彙。
與之相反的,白名單則是在程序中擁有優先級别的名單列表。
不過近日,谷歌公司旗下的chrome浏覽器團隊卻着手替換掉黑名單(blacklist)以及白名單(whitelist)。
因為在某些人看來,“黑”名單是壞的,“白”名單是好的,那豈不是拐着彎罵黑人,歌頌白人嗎?赤裸裸的歧視啊!
……啊?
于是為了避免落下口實,chrome浏覽器的源代碼就将改成“禁止名單”(blocklist)和“允許名單”(allowlist)。
這項修改提議其實從2018年就已經通過,并逐漸計劃實施。隻是因為在源代碼裡,涉及黑/白名單的有2000多處,因此進展較慢。
而最近,姬友們應該知道,阿妹你看因弗洛伊德的事爆發了許多抗議活動,正因如此,chrome開發團隊才加速了修改黑/白名單的進程。
谷歌畢竟是行業領軍者,要是其他公司看到,大概率會效仿,畢竟誰都不想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真就如此的話,也許将來我們在steam上購買遊玩外國遊戲的時候,可再也看不到黑名單這個詞了。
但對此,也有網友表示矯正過分了。
照這樣下去,是不是烏雲(black clouds)要改成灰雲(grey clouds);
黑心腸(blackheart)得改成邪惡心靈(evil heart);
黑哨(black whistle)終成壞哨(bad whistle)……
什麼跟什麼呀……
而關于修改歧視詞彙,chrome團隊也非首家。
去年,GitHub Desktop軟件就将“master”換成了“trunk”。原因是master有主人的意思,主仆是一種身份歧視,trunk主幹則為中性詞彙。
行吧,你說歧視就歧視吧。那是不是碩士(master)就别叫碩士了,《Fate》裡英靈們也别叫玩家master了,多不尊重人啊……
唉,語言的多樣性明明如此美妙,要是這個算歧視,那個也算歧視,大家講話可都是陰陽怪氣的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