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06 02:31:09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作者:刀慧娟 譚文斌(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打通高校勞動教育課)1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内在要求

作者:刀慧娟 譚文斌(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師)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基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一環。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勞動教育“是什麼”認識不足,“做什麼”千篇一律,“怎麼做”缺乏新意的短闆,出現重“德智”輕“美勞”、重理論輕實踐、重勞動輕勞育、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因此,探索創新勞動育人路徑,提升勞動育人水平,需要高校要在育人體系、長效機制、文化意識等方面下足功夫。

探索建立理論和實踐雙軌并行、縱向交互,打通勞動教育的“最後一公裡”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探尋真理。創新高校勞動育人體系,需堅持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并行,貫穿始終,并與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管理服務縱橫交錯、深度融合。

一是将勞動教育與人才培養橫向融合,推進勞動教育“三進工作”。以學生為中心,将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勞動課程建設,明确勞動教育的目标和考核評價機制。打通專業教學和勞動教育之間的界限,充分調動專業課程中的勞動平台資源,充實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加強勞動教育教材建設,形成學校統一領導、專家全面指導、師生共同參與的教材管理體系,選用、編寫适合各高校特色的專門性勞動教材。推進高校勞動教育虛拟教研室的建設,編制勞動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大綱,推動區域化勞動教育的發展。創新勞動課堂教學模式,如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等,優化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體驗感。

二是将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橫向融合,在勞動教育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高校勞動教育二課堂建設,完善勞動教育思政評價體系,将“二課堂成績單”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設立勞動專項獎助學金。發揮團學工作人員、輔導員的特殊角色定位和思政教育作用,開展“宿舍文化周”“勞動技能大賽”等活動,将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指導大學生勞動實踐類社團建設,鼓勵開展“輔導員指導-社團引領-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将心理輔導中的“運動減壓”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大學生通過勞動“走出去、動起來、笑開懷”。

三是勞動教育與管理服務橫向融合,開創師生共同參與的管理服務勞動育人新格局。探索建立高校勤工助學大數據體系,通過搭建網絡平台,确保高校“三助一輔”崗位需求與大學生專業背景、課餘時間、家庭狀況、工作意願、專業技能等信息雙向匹配,創新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管理服務工作模式,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獲得感”。

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勞動育人模式,形成“深層次、全周期、多維度”的勞動育人長效機制

一是堅持全員勞動育人,充分發揮高校教學及教輔人員、思政工作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主體作用,并在組織協調、教育教學、考核評價等層面,為高校勞動教育主體提供激勵保障。加強組織保障,統籌勞動育人資源,構建由黨委統一領導,教學人員為主、家庭人員為輔、思政人員引領、行政人員保障、社會企業支持的“五位一體”多主體參與的勞動育人保障機制。

二是堅持全過程勞動育人,将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高等教育“招生-培養-就業”各階段,實現勞動教育的全周期管理。深化勞動育人,是一項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工程,需要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予以保障。各高校要從大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需求着手,分階段規劃好勞動教育的整體安排,實現勞動教育的精細化、過程化管理。各高校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可根據大學不同階段的培養需求,探索建立全過程的勞動育人保障機制:大一學年開展集體勞動實踐,将勞動教育與專業課程或社會實踐相結合;大二學年開展個人服務性勞動實踐,包括假期返鄉參與農活、工活、家務活等各類勞動實踐;大三學年開展專業生産勞動實踐,包括學生根據專業特色進行課程實習、創新創業、科研創新等等;大四學年開展實習就業勞動實踐,引導大學生在職業環境下積累工作經驗,樹立正确的就業觀。

三是堅持全方位勞動育人,聚焦校内、校外各種不同類型的勞動資源,形成集創新創業、實習實踐、志願服務、手工勞作、科研創新為一體的全方位勞動實踐育人體系,為高校勞動教育提供多維度的平台保障。依托高校“雙創”平台,以項目建設、技能競賽、企業孵化等為抓手,在創新創業中推動勞動育人。以冬奧會志願服務為契機,完善高校志願服務獎勵嘉許制度,提升大學生志願服務的參與度。針對學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大學生,側重于開展科研創新的勞動實踐教育,鼓勵學生提前“進科研、進項目、進團隊”,保障科研創新平台的育人效果。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立“求職班”“技能班”等實踐平台,推動“産學研”合作在勞動育人方面的創新。

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确的勞動觀,推動勞動教育從“量”到“質”的轉變

一是弘揚青春“工匠精神”,傳播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至今的勞動文化傳統,深化大學生關于勞動價值的思想認識。所謂“工匠精神”,是愛國精神、時代精神、勞動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在勞動實踐中的體現,具有“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哲學思想内涵。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刮起“工匠精神”青春風暴的青年主力軍,高校應承擔起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時代責任,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勞動的目的和價值,培養“工匠精神”。

二是弘揚青春“勞動精神”,加深新時代大學生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加強勞動教育,首先需要準确把握新時代勞動精神,打造高校特色的勞動育人模式。其次,通過勞動教育,培育高校大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新時代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勞動素養和技能。

三是弘揚青春“勞模精神”,強化高校勞動文化氛圍,推動勞動教育從量變到質變。高校通過創新開展“勞動實踐月”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宣傳展”等文化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校園勞動文化氛圍,有利于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推進勞動育人與文化育人同向融合。勞動育人的核心在于“育”,高校要在解決勞動教育“從無到有”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強信念、抓精髓、保目标,堅持文化引領,推進勞動教育“從有到精、從量到質”的轉變。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30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