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氣過盛、解讀過多而常為人誤解,甚至成為颠撲不破的真理。然而這些名言的真相卻會讓你大吃一驚。
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編表示,這句話并非歧視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其實在解釋任何一句話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合情合理,顧及前後,不犯斷章取義的錯誤。在曆來的諸多譯文中,将“女子”譯為“女人”,這是個錯誤!人民日報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導下于2005年9月出版的《論語新譯》一書,對此有全面考證,發現《論語》中收入孔子所說18個“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為“你”,都是代詞,不是名詞,指代說話者的另一方。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 《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隻是一句設問,并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裡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着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父,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德行與恩惠來對待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别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隻知道照着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緻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體現儒家博愛、仁德、正義、民主的政治觀念。與“苛政猛于虎”相互應證孔子仁慈的内心,與對君子士人的教誨。孔子的言語,多次提及并向往堯舜之治,而堯舜時期天下大同,施行的是挑選禅讓制,與現在的民主推選是相同的。孔子多次提及希望生活在堯舜時期,證明其本意非愚民,而是在當時的背景希望君主實現現在的民主。
4、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有些人以為孔夫子意思為,有父母,就守在家裡孝敬父母就行了。這是曲解聖賢的意思了。如果是這樣,夫子教導人們“齊家治國平天下”,豈不是空談?再者,如果家境貧寒,難道讓父母跟着你饑寒交迫?這不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講“不孝有三”,何為“不孝有三”?古人雲:“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恰恰是鼓勵人們去開創事業,為祿為仕,以奉養父母,光宗耀祖。
5、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别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并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贊一個叫甯武子的人,他說:“甯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曆諸多變故,但甯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給他講這個故事。
此文為搜狐自媒體作者:宇哥歸來原創,特此聲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