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旬老人的尋家之路

七旬老人的尋家之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3:52:56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艾字 、王甯 責任編輯:楊紅

6月24日早晨6點左右,四川省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的一座大山崩塌了,巨石和沙土瞬間掩埋了睡夢中的數十戶村民。其中,包括東部戰區陸軍某旅官兵王昊的父母和其他12個親人。他如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今天的《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刊發文章《探家十日》,帶您感受士兵的平凡與偉大。

七旬老人的尋家之路(這個平凡的19歲士兵用行動告慰逝去的家人)1

這是王昊當兵近兩年來第一次探家,沒想到再也看不到曾經熟悉的家。潘志剛攝

7月4日,天蒙蒙亮,王昊背上噴霧器,同外公、舅舅和姨父一起上山了。

失去14名親人的悲傷,沒有擊倒19歲的王昊。6月25日,到家當天晚上,他申請加入了一線救援隊伍。潘志剛攝

探家十日

■艾 字

1

時間回到6月24日,周六。

這天,東部戰區陸軍某旅官兵迎來了休息日。

11點左右,四班班長黎廖平急匆匆找到了排長潘志剛,“排長,王昊家裡出事了,你能不能過來一下?”

王昊是四班的上等兵,羌族小夥兒,皮膚黝黑,平時話語不多。

當潘志剛跑到四班時,王昊正趴在窗台上打電話,口中的四川話沒有了往日輕松婉轉的語調,充滿焦急、驚訝。挂上電話,王昊突然雙腿一軟,失聲痛哭:“家沒了,爸媽都沒了……”

此前,新聞播報:四川省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發生了山體高位坍塌。

王昊确認,受災村莊就是自己家。父母的電話,已無法接通。和小姨取得聯系,小姨哭着告訴王昊,他父母沒跑出來。

情況很快彙報到旅裡。旅黨委作出決定:當天下午由排長潘志剛陪同王昊奔赴四川探家。

按規定,義務兵服役兩年期間沒有假期。對王昊來說,這是參軍近兩年來第一次回家。可這第一次千裡探家,他還能找到家嗎?

昨天晚上,王昊才跟媽媽通過電話。媽媽說,明天一早就上山去給他挖野菜腌起來,等到他9月退伍回了家,剛好可以吃。

“也許,災難發生時,媽媽正好出去挖野菜去了吧?”一路上,王昊不斷地想。

2

飛機晚點,王昊抵達成都已是淩晨2點半。午夜的成都,涼風中透着絲絲寒冷。一出機場,堂弟和3個兒時夥伴接上王昊,乘車直奔茂縣。

他們先是趕往了茂縣縣城。在那裡,王昊見到了住在三叔家的奶奶。三叔三嬸都已趕回村裡,但沒讓老人回去——老人的丈夫、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都在災難中失聯了,回村恐怕難以承受打擊。

一見到王昊,滿臉焦慮的奶奶一下子撲到孫兒懷裡痛哭起來。兩年前,那個時常在奶奶面前撒嬌的男孩,轉眼間成了家中的頂梁柱。

王昊摟着已站立不穩的奶奶,輕聲地安慰了幾句。随後,強忍着淚水,他便出門繼續匆匆往老家趕。

到達新磨村,已是25日早晨8點,朝陽之下,曾印在當地旅遊宣傳冊上的那個美麗村莊已不見蹤影。房舍、道路、樹木都不見了,河流改道,山巒崩塌,落石鋪展于地表,仿佛一塊巨大的疤痕。

王昊的兩個舅舅從廢墟邊一路小跑過來,擁抱着外甥,瞬間哭成了淚人。

王昊沒有哭。回家的這一路,面對飛機晚點、道路受阻等情況,他曾潸然淚下。此刻,看着眼前一片廢墟,家的位置已無可分辨,他反而出奇堅強和冷靜,輕輕拍打舅舅們的後背,“莫要哭,要撐住”。

廢墟之上,挖掘機在不停工作,搜救隊人來人往。站在這個沒了任何痕迹的家鄉,王昊緩緩蹲了下來,十指插入短簇的頭發中。不說話,不流淚,他隻是望着,望着遠方被山石掩埋的家。

面對如此巨大的自然災難,他又能做什麼呢?這個羌族寨子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相互之間大都沾親帶故。2年前,他胸戴大紅花,鄉親們送他到部隊服役的情景曆曆在目,不承想,再次回家已物是人非……

許久,王昊慢慢起身,邁着灌了鉛似的步子,一步三回頭,走出了那片已化為廢墟的家園。廢墟下,掩埋着包括他爸媽在内的14個親人……

七旬老人的尋家之路(這個平凡的19歲士兵用行動告慰逝去的家人)2

王昊知道,自己得扛起照顧妹妹的擔子了,盡管隻有19歲。潘志剛攝

3

在離開災難現場的路上,王昊迎面遇到了百十個成群結隊去現場的村民。女人們相互攙扶着,年輕的男人們則在肩頭扛着大捆大捆的黃紙。

這是家鄉祭奠逝去親人的場景。救援仍在持續,但24小時過去後,無人生還,人們已不抱希望了。

人群中,王昊看到了小姨和她挽着的那個着深色衣褲、耷拉着頭的女孩。

女孩一擡眼,也看到了王昊。“哥!”她輕輕叫了一聲。

“王莎!”王昊點了點頭,用沙啞的嗓音喊出了妹妹的名字。

“走,我們一起去吧!”小姨走過來拉了拉王昊的胳膊。

王昊有些猶豫,遲疑了片刻,最終還是決定跟着人群去了。

這一次,重新回到家的廢墟上。王昊點燃黃紙,長跪在地,不停磕頭,恸哭。

聽着挖掘機轟鳴裡此起彼伏的哭聲,王昊意識到:爸媽,是真的回不來了。

下午,村裡開始安葬遇難村民的遺體。已經兩天一夜片刻未眠的王昊沒有閑着,作為村裡的後生,他不斷去接過長輩們手上的活,讓自己保持忙碌——也許,隻有如此才能回報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也許,隻有忙碌才能讓人暫時忘掉痛苦。

晚上回到設在疊溪鎮上一所學校的安置點,村民們都來到飯堂,商量着後續的一些工作:如何繼續搜救,如何重建家園,如何與政府對接……氣氛極其壓抑,人們沉浸在悲痛之中。

突然,王昊站到了人群前,“啪”地敬了個軍禮——

“各位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我是王昊,運剛家裡的孩子,自從我去當兵,已經兩年沒有回來了,但是這次回來,爸爸媽媽都沒得了。我一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不得不接受,我告訴自己必須振作,我還有個妹妹,還有二叔家的兩個娃兒要照顧。誰都不想面對這樣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們必須自己堅強,一起堅強地把這個寨子重新建起來,我們一起加油努力!”

掌聲嘩啦啦響了起來。自從災難發生以來,大家都在悲傷中沉寂了太久,眼前,這個19歲孩子的話,似乎點燃了一團火,照亮了悲痛重圍下的出路。

4

26日早晨,天還沒亮,王昊和潘志剛就又從安置點出發前往新磨村。

前一天晚上,王昊對潘志剛說,“排長,我們明天也去參加救援吧,我想為村裡面多做一些。”

潘志剛聯系茂縣人武部政委苟元晉,苟政委同意了他們加入一線救援隊。

到達救援現場,王昊揮動着鐵鍬賣力地幹起活來。昨天,專業救援隊曾用生命探測儀對現場探測,沒有找到明顯的生命迹象。但是,人們沒有停止搜救,不願放棄最後的希望。

突然,對講機裡響起了撤離的通知。事發地的山體出現了滑落,地質專家分析,估計還有大量土石滑落,除了大型挖掘機械,所有人必須撤離。

此時,王昊的眼神不舍地望向家的方向——挖掘和救援還沒有到家的位置呢。

“齊步走!”口令聲入耳的時候,他扭過頭向前邁步,眼中泛着淚花。

無法繼續參與一線救援,他仍然沒有閑着:和民兵展開現場外圍清理,幫着安置點的阿姨們切菜、做飯,打掃安置點宿舍衛生……

全村在外的人幾乎都回來了,作為臨時安置點的小學有些擁擠。失去家園的村民在教室裡搭起了簡易的床架,一個房間裡住了20多人。

6月27日晚上,一場别開生面的疊被子比賽在男生宿舍展開,參與者有退伍多年的老兵,正在服役的王昊,還有沒當過兵的年輕人。

看着王昊床上棱角分明的軍被,幾個年輕人都拉着王昊要跟他學疊被子。王昊拗不過,邊講邊示範,認真教起了讓被子“橫平豎直”的技巧。

教完後,一個堂哥把完成的“作業”和王昊的被子擺在一起做比較,并且提出要跟他學敬軍禮。

“啪!”王昊擡臂揮手,堂哥有樣學樣。瞄了眼堂哥一本正經的神情和面前“蹩腳”的被子,王昊終于微微一笑。

這是災難發生後,士兵王昊的第一次笑。嚴格說,這可能也算不上是什麼笑,隻是一直繃着的臉部,略微放松了。

七旬老人的尋家之路(這個平凡的19歲士兵用行動告慰逝去的家人)3

5

打掃災難現場的衛生,在臨時安置點站崗巡邏,清理道路、溝渠的障礙物……28日、29日,王昊與民兵在一起做外圍的輔助救援工作,兩天很快就過去了。

6月30日是災後的第7天,村裡組織了追悼會,人們紛紛從安置點前往災難現場哀悼。王昊也去了,出發前,他專門給潘志剛打了個電話:“排長,你就在房間裡待一會兒吧”。

這是一個艱難的時刻,王昊決定獨自面對,不想讓排長看到自己的淚水。

生活總要繼續。“頭七”結束後,村裡在外工作、學習的人都逐漸走了。王昊也開始着手為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善後,他得扛起這個家了,雖然隻有19歲。

這些天,人們通過媒體得知王昊的事後,紛紛向這個堅強的戰士伸出援手。

王昊的指導員和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趕來了。他們除了代表組織送來慰問、協調地方政府幫王昊家解難,還帶來了一本寫滿連隊官兵寄語的筆記本。

大家在協商具體幫扶事宜時,王昊一直默不作聲,隻是一頁頁翻看戰友的寄語,眉頭始終愁雲密布。

事後,他向潘志剛吐露心聲,“村裡沒了家的孩子不止我一個。我也沒多做什麼,但就我得到了這麼多的關注和照顧。我也說不出來,就是不太好受。”

有人說,災難會使人一夜長大。災難過後,這個19歲的戰士,不僅思考着妹妹以及二叔家兩個孩子的未來,也在考慮更多受災孩子的出路。

30日下午,妹妹王莎所在學校的領導和班主任前來慰問。老師當面征詢王莎個人的想法時,仍處于悲傷中的女孩始終沉默不語。

王昊把妹妹拉到一旁輕聲寬慰,然後回過頭來,提了些中肯的請求:請老師幫帶下這些天落下的功課;要放暑假了,學校能否幫助輔導下妹妹的弱勢科目……他俨然一副大人的樣子,将妹妹的事情想得既細又遠。

接下來,一個網絡助學平台也聯系到了王昊。這個平台是轉業的退伍老兵羅成慶組織的,他們會為每個受助學生組建一個10人的幫扶群,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動态,并會每個月為其提供300-500元的助學金。

羅成慶打通王昊的電話,表示願意援助其妹妹王莎。

“感謝你們的好心,可是我們村失去父母的孩子還有好多,能不能也幫幫他們?”王昊的回答讓羅成慶感到意外。他考慮了一段時間,然後再次打來電話,同意了王昊的提議。

王昊主動承擔起了聯絡受災孩子的工作。很多學生已經返校,有的在縣城裡,有的在鎮上,有時候需要通過三四個人才能聯系上一個學生。工作十分繁瑣,但王昊一直沒有放棄。他坐在個小凳子上,一天到晚不停地打電話,把獲取的信息整理登記在筆記本上。

7月2日下午,經過兩天不停尋找,王昊和潘志剛将村裡17個失去雙親和7個失去單親孩子的信息整理齊全,并與羅成慶進行了對接。200多名愛心人士組成的24個愛心團隊和24個孩子及其學校建立了聯系。

“排長,這個事情還是比較好的,至少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一些問題。”忙完了這些,王昊向潘志剛一揚眉毛,欣慰不已。

這些天來,他第一次發自内心地笑了……

士兵的平凡與偉大

■王 甯

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災難,上等兵王昊将在今年9月退役,像千千萬萬普通士兵一樣,默默結束自己的軍旅。

面對這場災難,王昊在失去包括父母在内14名親人的情況下仍積極參加災難救援,在自己和妹妹已成了孤兒時仍不忘想辦法援助村裡其他孤兒,向人們講述了一名19歲士兵的可愛、可親、可敬。

王昊的故事不是個例。審視這支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軍隊,在人民群衆最需要的時刻,你總會看到平凡的士兵肩扛個人苦難、忍受家庭犧牲,在瞬間迸發出偉大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上等兵謝德洪所在部隊作為先遣隊率先進入災區抗震救災。到達災區後,謝德洪才得知自己的母親在這次地震中遇難。災難面前,謝德洪把失去母親的悲傷埋在心底,全力投入救援。運送救災物資,别人背25公斤,他非要背30到40公斤;幫助群衆搭帳篷、清廢墟,他一直拼了命地幹。

2014年8月,魯甸地震,上等兵餘才皓家中房屋全部倒塌,奶奶、表嫂和侄女遇難,母親受了重傷。部隊領導打算讓餘才皓留在醫院照顧母親,這名22歲的預備黨員卻堅持認為:“我是一名戰士,必須回到救災一線!”救援中,餘才皓兩次因勞累而暈倒,每次醒後又繼續投入救災戰鬥。

有這樣一組不完全的統計數據:1998年抗洪搶險,5萬餘名官兵家中受災,3500多名官兵接到親人病危病故的電話電報,但他們強忍悲痛,始終戰鬥在抗洪第一線;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4800多名黨員骨幹在房屋被毀、痛失親人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堅守一線,成為一顆顆鉚在關鍵部位的“螺絲釘”。

在這支軍隊的行列裡,他們都是很難讓人們一一記住名字的平常人,但在緊急關頭,為何都能做出超越常理、常情的不平常選擇和犧牲?

軍人因使命而偉大,軍人因犧牲而偉大。人民子弟兵從來都以“把人民舉過頭頂”為使命,從來都敢于為了國家、集體和他人而犧牲。從這一點上看,王昊、謝德洪、餘才皓等平凡士兵身上迸發出的非凡力量,其實與張思德在炭窯垮塌時推出戰友,黃繼光往機槍眼上奮力一躍、李向群在抗洪現場勞累犧牲等英模行為,并無本質區别。

因為,這些偉大的力量,都來自于同一個源泉。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股源泉滋養下,未來的戰場上,還會有更多的偉大故事在平凡的士兵身上發生。人民軍隊的本色,也将在這一個個故事中擦亮、傳承。

緻敬,平凡而偉大的士兵!

(作者單位: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