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5:47:25

“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是一體兩面,屬于大清稅務征收的方法。乾隆廢除不合理的“官紳一體納糧”,保留合理“攤丁入畝”是必然的選擇。

雍正帝的經濟改革三項主要的政策: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攤丁入畝”。

公元1735年,58歲的雍正皇帝去世。雍正死時,國庫存銀達到6000萬兩之多,清朝的國力空前強大。随後,25歲的寶親王弘曆繼位,年号為乾隆。乾隆在上台的第二年廢除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外,其他的經濟改革基本予以保留。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1

上圖是乾隆皇帝(右圖)

那麼,為什麼乾隆帝要廢除“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而保留“攤丁入畝”的政策。分析如下:

一、官紳一體納糧,對千年傳統的挑戰,是對知識分子特權的挑戰

雍正的第一項改革,就是官紳一體當差,就是有功名的文人官員們也要向百姓一樣繳納賦稅,當差納糧。這項改革,在實行個人所得稅的今天,或許看起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知識分子擁有特權的封建社會,無異于晴天霹靂。

自實行科舉以來,國家為了表示對知識人才的尊重,給了知識分子極大的特權,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賦稅是基本制度。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登上天子堂,也就是當上官老爺,從此就再也不用納糧交稅了。不僅他們自己不用納糧交稅,老婆孩子、家奴侍女也不用交,甚至他家的土地都不用繳稅,這就是很大的政策優惠補貼了。

雍正的此舉是對千年傳統的挑戰,是對知識分子特權的挑戰,觸及士大夫知識分子和官僚利益。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2

上圖是清朝科舉

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對千年科舉傳統的挑戰是損害清朝以儒治國的政治思想體系

清朝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别是康熙以儒治國,并在為政實踐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政治思想體系,為滿清政府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舉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部分。科舉制度是聯系中國傳統的社會動力和政治動力的紐帶,是維護儒家學說在中國的正統地位的有效手段,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

因為進入權力階層的科舉考試以儒家為基本内容,所以儒家和權力的關聯是通過科舉來實現的;科舉對于從事儒業的人來說是一條“利祿之途”,如果科舉制度被破壞,也就是切斷了儒家和權力之間的内在聯系。那麼儒業之無人問津也就自然而然了。那麼,清王朝以儒家思想構建的統治體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整個社會喪失了制度體系運轉的基石。

清朝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滿清一入關迅速地重開了科舉考試。當時的大臣範文程曾說:“治天下再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治理天下的關鍵在于民心,想要治理好天下就要得民心,讀書人是優秀的百姓,得到讀書人的支持,就相當于得到民心,科舉也被當時的朝中大臣稱之為“不勞兵之法”。對于清政府來說,重開科舉考試,既幫他們選拔了優秀的人才,同時也有利的解決了滿漢之間的矛盾,對穩固滿族的統治至關重要,可謂是一舉兩得。

自雍正實施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開始,各地罷考不斷,差别隻是規模和數量。如雍正二年,河南封邱出現大規模罷考事件,河南生員擡出孔聖人的牌位反對。舉子秀才們說“征收錢糧應分别儒戶、宦戶,如何将我等與民一例完糧一例當差?,

辛苦讀書就是為了中舉之後享受特權,結果你說一樣要納稅服徭役,那中舉和不中舉有什麼兩樣,科舉制度受到空前的挑戰。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3

上圖是清代士大夫

三、官紳一體納糧,遭到幾乎所有官僚的反對,尤其是清流士大夫的反對

官紳一體納糧此令一出,幾乎所有官員都反對,就連平常道貌岸然,生活儉樸的清流士大夫也出來反對。那些貪官反對還好理解,可為啥清流士大夫也反對呢?

清流士大夫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錢,而是一種有知識就應該高人一等的觀念,清流們認為讀書人就該和老百姓不一樣,就該比老百姓高一等,如果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那讀書人豈不是和沒受過教育的愚氓一樣了。

如果說歐洲中世紀是血緣導緻的不平等,中國古代則是知識導緻的不平等,在文人們的觀念中,有知識的就該享受特權,統治沒文化的愚民,愚民交稅出血天經地義,而讀書人作為精英就應該與屁民不一樣。這種觀念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一個文化較低的百姓與一個文化水平高的人在人格上依然是不平等的。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4

上圖是雍正皇帝

四、同為征稅的攤丁入畝意外成功是廢除官紳一體納糧的重要原因

雍正經濟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康熙執政四十餘年之後國家财政出現危機,稅收收入有限。由于官員地主一類真正富有的人不需上交多少賦稅,不但使财政負擔落在窮苦百姓身上,而且國庫空虛,因此出台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優化稅收結構,使社會富有階級承擔更多的稅收責任。

更重要的康熙末期,國庫極度空虛,貪官相當普遍,社會非常動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王朝的統治。

雍正認為為了鞏固王朝的統治,必須暫時犧牲官僚士大夫的利益,而官僚士大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犧牲是為了王朝鞏固之後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利益,所謂"可持續發展"是也,對于整個統治階級來說符合長遠利益。

雍正設計了兩種征稅的方法,即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已無法持續執行,但攤丁入畝卻意外成功。

攤丁入畝,即将稅賦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銀攤派到土地負擔中的地銀去,大大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

清初的稅收制度沿襲明朝,除了收取按照土地多少收取的地銀外,還要收取按照人口多少計算的丁銀,丁銀的大緻意思就是不管你是窮人富人,家裡有幾口人,就交幾份錢,按人頭多寡來收稅。這種人頭稅無疑加大了社會的不平等,富人養8個孩子的代價能和窮人一樣嗎?富人交了8個人的人頭稅,不過是九牛一毛,無傷大雅。而窮人交了這8份錢,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雍正的這項改革,直接取消了人頭稅,以後全都按照土地多寡來收稅,這對于窮人來說是減輕了負擔,但是卻損害了富人的利益。

雍正實行攤丁入畝的稅制改革,丁銀與田賦以田畝多少為征收依據,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這樣的改革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釋放社會活力、促進生産發展。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5

五、乾隆廢除不合理的“官紳一體納糧”,保留合理“攤丁入畝”是必然的選擇

雍正推出的官紳一體納糧遭到了士大夫和官僚階層的反對,甚至動搖科舉制度,有悖于滿清政權的運轉,根本無法執行。被乾隆廢除是必然的。

雍正推出的攤丁入畝政策,極大的減輕了普通百姓的負擔。與此同時,那些地方鄉紳也需要交稅納糧,這觸及了地方豪強們的利益,社會财富得到一定的均衡。這也是乾隆保留攤丁入畝的必然性。

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曆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标志着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丁稅)的廢除。

這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雍正時期開始實行。這一制度的實行,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賦稅規則的簡化減少了官府打馬虎眼任意加稅的可能,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雍正推行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納糧和)6

上圖是乾隆皇帝觀看摔跤比賽

在康熙皇帝去世那年,國庫中隻有700多萬兩銀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的時候,國庫儲銀已經超過了5000萬兩。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國人口曆史上首次突破1億大關,以後人口增長的勢頭越來越猛,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億。

攤丁入畝結束了地、戶、丁等賦役混亂的現象,完成了人頭稅并入财産稅的過程,徹底廢除了自西漢以來的人頭稅。

由于征稅的對象是土地,政府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對活躍商品經濟起來推動作用。

無地少地的農民擺脫了丁役負擔,不再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上,進一步松弛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特别是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